心理学|为什么很多人在相亲时,会很抵触对方喜欢旅游?

今天,研究所为大家推荐的公众号是:知乎日报 。
这次她带来的是,一篇关于旅游的心理学文章 。现在就把话筒交给她啦!
前不久在知乎有个问题持续占据热榜:
为什么很多人在相亲时,听到对方「喜欢旅行」「爱好旅游」会很抵触?
问题补充:
本人女,90 年,单身狗一只,口腔护士,坐标北京,工作琐碎繁忙,不定期来个检查和考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
但我的工作有个优点,我们是时间调节相对自由(一个月 10 天休息时间 + 一年 15 天年假),可能和同事换下班就会有个 5 天假期这样 。
旅行是对我自己一年工作的奖励,我会有计划地去攻略,也会在旅行的过程中发朋友圈 。
相过很多次亲,其中半数相亲对象加微信后看完我朋友圈,不约见面,不多了解,然后就无疾而终了,印象最深的两个人是告诉媒人,养不起我,还须奋斗,以至于媒人让我关闭朋友圈,或设置为三天可见 。
只是单纯喜欢,不会拿旅行来标榜自己多文艺或怎样,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对象这个爱好?
▎知乎答主:熊希灵
(3200+ 赞同,中山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社会心理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其实不是不喜欢,是喜欢不起 。
在 2018 年以前,主流的心理学研究都认为旅行一类的体验性消费能够获得比物质性消费更高的幸福感,理由也很充分:体验可以变成人生的一部分 。而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体验所串联起来的,这些体验塑造了自我,带来了比物质消费更为深刻的乐趣和意义 。
这一效应也被称为「体验优势(experiential advantage)」 。因此美国的主流社会舆论也鼓吹了很多年:要多花钱去体验,少花钱去买物质 。
直到 2018 年,Jacob 等回顾文献时才吊诡地发现,早在 2003 年,Van 等人就已经发现,对于低社会阶层的人来说,花钱买体验并不比花钱买物质更幸福,对于穷人而言,甚至有相反的趋势 。
但这一发现在文中只是被一笔带过,并未引起后人的重视 。也许对于当年国力正盛的美帝人民而言,这一 trivial 的发现即使有用,那也不过是对众多亚非拉国家有些微指导意义,并不值得主要研究 WEIRD 人群的社会科学家们重视 。
近 20 年过去,也许是美国社会内部的撕裂引起了精英们的不安,社会阶层在各类研究中的调节作用终于开始被重新投以重视,19 年诺奖会被颁给扶贫也是学界共识的一个集中体现 。Jacob 等人也终于有机会重新审视:穷人花钱在体验到底能不能提升幸福感?
囊括了 23 个前人研究的元分析加上两个问卷一个实验的文章,给出了简明扼要的结论:穷人还是多买物质少买体验会更幸福 。
因为穷人手头拥有的资源匮乏,物质上的积累往往比体验的丰富更能让他们获得满足 。
《蜗居》里曾经提到:「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他拥有的比挥霍的多」 。而如今的这份研究发现,人之所以更重视体验带来的幸福,往往也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物质 。
心理学|为什么很多人在相亲时,会很抵触对方喜欢旅游?
文章图片

纵坐标 0 以上代表体验性消费让人更幸福,0 以下代表物质性消费让人更幸福 。当人们主观判断自己的社会阶层属于中等偏上的时候,体验性消费才会让人感到更幸福 。
让我感慨的是,这篇文章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结论都非常简单,关键的发现也不过是 20 年前的 national survey 就已有的,却终于在 20 年后才登上了顶级心理学期刊 。
而另一点想让人感慨的是,我们国家的人在相亲时,依然有机会被介绍给很多明明已经属于不同阶层的对象 。
【心理学|为什么很多人在相亲时,会很抵触对方喜欢旅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