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的慢病故事,并不止流量

京东健康上市大涨 , 再度提振了互联网医疗平台们的士气 。
12月8日 , 京东健康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 当日股价大涨55.85% , 市值冲破3400亿港元 , 截至12月11日收盘 , 市值已超过3800亿港元 。超越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 , 成为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值最高的公司 。
招股书显示 , 2019年京东健康实现总收入108亿元 。其中 , 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7.0% , 约为93.96亿元 , 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 。
零售药房收入可以说是招股书上最亮眼的数字 , 也让行业更加相信医药零售这条路的可行性 。
无独有偶 , 阿里健康在医药零售方面的收入也极其亮眼 。根据其2020年中报显示 , 截至今年6月 , 医药自营业务收入为60.36亿元 , 占总收入的84.28% 。
近年来 , 似乎所有涉及到疾病管理业务的平台都不约而同地将眼睛盯在了药品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上 。
“付费模式是互联网医疗企业面临的一个困境 。现在能形成规模性收入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 我指的是超过10亿以上的 , 基本都在销售药、器械和诊断 。”中电健康产业基金合伙人王晓岑在8月份的健闻连线中如是说到 。
新冠疫情期间 , 互联网医疗再次迎来风口 。尤其是年初疫情防控最紧张的阶段 , 人们无奈“宅家抗疫” , 但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慢病患者而言 , “买药难”、“问诊难”等问题却让他们大感焦虑 。这样的背景下 , 互联网医疗为慢病患者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便捷问诊、便捷购药的平台 , 巨大的流量为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流量进来 , 药卖出去 , 用互联网平台取代线下药房 , 似乎就已经是一个极佳的商业模式 。
但在整个互联网慢病管理的医患药闭环中 , 人们应该更看中流量的效率 , 以“医”为核心 , 提升医生在整个闭环中的价值 , 并依靠企业运营整个医疗产业链的能力去营造稳定的闭环 , 才能建立起难以攻破的壁垒 。
互联网慢病管理
“流量”难以攻破的铜墙铁壁
2014年12月 , 在杭州的一间小屋子里 , 智云健康CEO匡明带着一支刚刚组建起来的4人队伍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 。他们计划从糖尿病管理入手 , 投入移动医疗的大军 。这款产品被命名为“掌上糖医” , 也就是后来智云健康旗下第一款APP 。
彼时 , 和匡明持有相同想法的创业者不在少数 , 不久后 , “百糖大战”拉开帷幕 , 那段时间 , 如果有人拿出手机 , 在应用商店中搜索“糖尿病” , 轻易就可以找到近千款糖尿病管理软件 , 他们短兵相见 , 在争抢用户的战场上使出浑身解数 。
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的慢病故事,并不止流量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这时候 , 京东健康还是京东集团下的一个板块 , 起步于保健品等非药品类零售的电商业务 。
混战并没有维持多久 。“那段时间 , 大家过得都很艰难 , 烧钱不可持续 , 又没有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 。”匡明坦言 , “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 。”
但“百糖大战”的偃旗息鼓却并没有消灭创业者们对用互联网进行慢病管理这件事情的热情 。一方面 , 智云健康等“剩者”仍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 。另一方面 , 平安好医生、微医、好大夫在线、妙手医生、丁香园等互联网平台 , 阿里健康、京东健康、1药网等电商平台 , 甚至线下零售药店、医疗信息化服务商等也纷纷开始涉足互联网+慢病管理业务 。他们正在基于不同切入点及商业优势 , 布局互联网慢病管理生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