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的慢病故事,并不止流量( 二 )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此前向八点健闻表示 , 真正开始发力 , 是2016年之后的事 。
为什么在所有涉及到疾病管理的互联网平台上 , 慢病管理会成为这两年最大的热点?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这个领域的患病人群广泛 , 且问诊、购药的需求明确 。
《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行业蓝皮书》数据显示 , 2019年 , 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行业市场规模达694亿元人民币 , 预计2024年 , 将达2177亿元 。
匡明用一个数据证明了这个市场规模 。“我们目前一天的处方量20-30万张 , 并不是我们的问诊能力有多强 , 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有那么大的需求 。”
正是看中这样庞大的市场 , 近两年来 , 大厂们纷纷提速互联网医疗的布局 。
2019年6月 , 平安好医生推出“私家医生服务” , 开始布局慢病管理业务 。
同年10月 , 京东健康也将慢病管理列为其三大发展计划之一 。
今年3月4日 , 在新冠疫情爆发不久后 , 阿里健康宣布推出“慢病福利计划” , 为慢性病人群提供专属“云医生”、原厂药品直供等慢性病管理服务 。
今年11月 , 美团新增两条名为“美团专业药房”的商标信息 , 说明和其他互联网巨头一样 , 也看上了互联网医疗这块丰厚的蛋糕 。
当大厂们带着天生的流量优势 , 并以巨额资金作为加持汹涌而来 , 本身不具备流量优势和资金优势的创业企业该怎么走?不该被忽略的是 , 在医疗行业 , 医院和医生占据核心位置 , 如何抓住“医”这个渠道 , 运营整个产业链 , 才应该是一个企业更为核心的竞争力 。所以 , 这一切决定了互联网慢病管理在看重流量的同时 , 也必须要看重流量效率 , 看重如何让流量在一个以“医”为核心的、有效的慢病管理生态中流转并产生效益 。
今年初 , 一路从“百糖大战”坚持到今天的智云健康宣布获得10亿人民币D轮融资 。彼时 , 投资人看中的是他们早早从医院端建起的生态 。
从2016年率先从To C模式转换为To H+To C模式 , 转战医院“战场” , 到2017年全面品牌升级 , 从聚焦糖尿病单一病种转变为慢性疾病全覆盖 , 再到2019年入驻千家医院 , 建立慢病大数据中心 , 智云健康也在打造自己的慢病管理生态体系 。
在这个体系里 , 核心业务是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服务 , 通过跟医院合作 , 提高医院内部信息化效率;其次互联网医院 , 帮助慢病患者在线上进行治疗和管理 。
互联网+慢病管理
如果不只为了卖药 , 还能创造什么价值?
纵观慢病管理市场上的平台 , 无疑都有一个共同的业务:药品零售 。不同的是 , 一部分平台是通过巨大的流量入口 , 以药品供应链为核心开展医药零售服务 , 比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1药网等 。而另一部分平台则是以面向医院、医生、患者的服务为核心 , 自身只作为一个分流的平台 , 将药品销售的业务留在了医院和药店 , 比如智云健康等 。
《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行业蓝皮书》中的数据表明 , 将主要业务集中在药品零售上 , 不无道理 。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潜在规模达人民币3000亿元 。
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平台 , 优势在于可以有更低的药品价格 。以京东健康为例 , 依托供应链优势 , 今年618期间 , 许多集采药品在追加了平台专项补贴之后 , 价格下调明显 , 部分实际到手价甚至低于此前公布的药品集采中标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