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当心梗缠上年轻人:心肌的坏死是不可逆的,该如何科学守护心脏?( 四 )


出院后,李凡决定去阜外的心脏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
来到康复中心的第一天,他先进行了心肺评估和体能测试 。在中心有一条 30 米的步道,李凡要佩戴着监护设备走 6 分钟,医生通过监测他的心率等数据,以及观察他能走多远距离,给他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 。此外,李凡还接受了体外反搏的治疗,这是一个特殊的医疗设备,通过挤压患者下肢的血液,去改善冠状动脉供血 。
通过一些具体的日常,李凡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功能正在一点点恢复——他开始和孩子一起做平板支撑,胃口越来越好,力气越来越大,逐渐能够提着孩子转圈,拽他的腿和他打闹,慢慢能提、敢提 5 斤的水了,别说走路了,慢跑、踢足球都不成问题,一天跑个三四公里不是问题 。
但在很多心梗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中,选择去专业机构康复的人并不多,因为专业的康复训练意味着很高的金钱和时间成本 。以李凡为例,3 个月的康复训练,花费在两万元上下,而更重要的问题则是——时间,患者们需要每周到康复中心参加两次康复训练,一共完成 36 次 。
在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很多来咨询的年轻心梗患者都来自隔壁的金融街 。咨询过后,能留下的人很少,「因为他们实在太忙了 。」
康复中心的医生李萌说,他们的确赚钱很多,但工作强度也很大,有些患者一天恨不得工作 16 个小时,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已经模糊,24 小时待命,经常熬夜 。有一次,她问一个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患者,你平时几点睡觉?对方回答说,「最近睡得比较早,一般两点就睡了 。」
还有一次,她给一位在金融街工作的患者制定了康复计划,那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很认可这份计划,但是告诉李萌,「我有我的难处 。」原来,在生病期间,之前和他竞争的同事抢走了他的单子,他很害怕被别人顶替掉的风险,一旦每周要请假来做康复,后果会不堪设想 。
后来,很多患者都会转为「居家康复」,但在家里练,很考验个人的毅力——很多患者,在装上支架死里逃生后,胸闷、胸痛的症状会有所缓解,出于惰性,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很难坚持规律的生活和锻炼 。
李萌用「脆弱」形容这些大病初愈的年轻人 。心梗手术后,很多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类药物,同时还要面对复发风险,因此,年轻患者群体的心理问题也会更突出 。通过量表统计,李萌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倾向,睡眠障碍,都比老年人要多得多 。
冯雪遇到过一个患者,放完支架后,其实已经没有需要处理的血管,但他总觉得自己胸闷,不舒服,心脏病没治好,不停打急诊电话,来之后发现没什么事,半个月后,又打来电话,反反复复 。
遇到年轻患者时,李萌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有三个 。一个是,「我还能活多久?」另一个问题是,「我还能回到以前一样的生活吗?」最后,则是对复发的担忧 。
因为年轻,他们会更留恋生命,同样也因为年轻,他们也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他们的身体和他们的工作、家庭连接得太紧密了,对他们来说,很多都处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事业上也往往在冲刺期,这个健康状况确实是对 TA 来说很致命的一个打击 。」这是李萌见过无数病例后的感受 。
而这也是他们无法进行更系统的康复训练的原因 。
李萌常常「威胁」患者,做完支架后的半年是最佳康复期,「在这个时期康复三个月,跟你过一年之后康复三个月,可能对远期预后是不一样的 。」即便如此,那些年轻人也可能会因为忙碌而得不到最好的康复效果 。
面对这种状况,李萌是理解的,「当一个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出现问题,应该先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随着年岁渐长,这些慢性病慢慢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比如冠心病,甚至是心梗 。但在这个时代,一切都被加速了,高压的工作和生活让这些疾病快速进展,多重因素叠加后,身体一下就溃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