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伟|专访李光伟:应当告别短平快、急功近利的科研

“大庆研究”带给我们哪些反思?
撰文 | 史晨瑾
“中国的青年研究者应该有志气、有胆量来做一些长期的、后果难以预测的大型研究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在“医学界”泰山奖专访中如此表示 。他是第一届泰山奖年度公卫研究奖获得者,也是世界糖尿病研究领域丰碑——“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和主导者 。
大庆研究是我国自1986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进行的一项糖尿病预防研究 。这项历时30年、涉及577名糖耐量受损人群的随访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了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比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PP研究要早8~10年,被誉为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研究的里程碑 。
在专访中,李光伟教授回溯大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介绍了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的新进展,并为中国年轻的医生、科研者们给出了作为“过来人”的建议 。
李光伟|专访李光伟:应当告别短平快、急功近利的科研
文章图片


李光伟教授提出的“500111糖尿病预防策略”(上表中的第四项内容是每天至少少吃一两主食)
医学界:目前糖尿病治疗领域有何最新进展?
李光伟:近几年,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人的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会不断地死亡,且不可逆转 。其功能会进行性衰竭,使得患者最终无法离开胰岛素 。
【李光伟|专访李光伟:应当告别短平快、急功近利的科研】但最新研究认为β细胞有一部分可以再生,而且大部分都没有死 。患病10年之内的糖尿病患者,无论身材胖瘦,都有50%的β细胞存活 。而人体只要有30%的β细胞且保证它们正常工作,血糖就可以维持正常 。所以我们对于这些患者血糖代谢功能的恢复,有理由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 。
研究表明,正常的β细胞对血糖浓度很敏感,血糖稍超过正常它就会及时分泌胰岛素 。但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被高糖毒性损害后,它们对血糖刺激的敏感性降低 。糖毒性可影响β细胞的分化,而不只是凋亡 。初诊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的之一是使残留的β细胞再分化为完美的β细胞 。
我们有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时间对血糖的严格控制使其接近正常后,纠正了高糖毒性,诱导和重新唤醒β细胞,让它正常工作 。这种方法可以诱导出长达数年之久的“蜜月期” 。这些患者即使之后不再用药治疗,血糖也可以保持正常 。
减重也是近几年最新的治疗方法 。对于肥胖者而言,体重减轻5%-7%就能够有效降低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 。减重10公斤,新诊糖尿病多半可诱导出一个“蜜月期” 。
医学界:目前国内大部分医生都背负做科研的压力,而且需要快速出成果,像“大庆研究”这种具有想象力、需要30年漫长等待过程的研究好像很难再复制了 。
您对这些年轻的医学研究者有哪些建议?
李光伟:我看到不少研究者是在“国外文献的夹缝中”寻找课题,为发表几篇与某位权威结论一致的论文而沾沾自喜 。但真正的“大家”是了解世界,他们做研究的目的是去解决世界上悬而未决、结果真正有利于患者的难题 。
“坚持”也是一种创新 。我觉得中国的青年研究者应当有意地告别短平快、急功近利的科研 。应该有志气、有胆量来做一些长期的、后果难以预测的大型研究,来解决外国人还没解决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一点不比外国人差,所以我希望看到中国的年轻人在这方面比老一代做得更好 。
相应地,所有的激励政策、晋升体系、评价系统都应该有所改善 。让医生和研究者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应该将科研成果和工资挂钩 。如果中国老是这样,那么每个人都会变得急功近利,目光短浅 。那是整个医学界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