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起搏”大脑!看技术如何不断更新换代,快而精准!

人类大脑共有860亿个神经细胞 , 有超过100万亿个神经突触 , 它们组成了密集的神经网络 , 拥有着未知的神经功能 , 也产生了最为复杂的疾病——癫痫、帕金森、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
随着医学的进步 , 科学家尤其是神经外科医生不断攻克难关挑战生命禁区 , 为人类了解大脑打开了一扇扇窗 。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 , 就是打开窗户的人之一 。
作为功能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 , 近三十年的神经外科生涯 , 张建国成功实施了8000余例神经外科手术 。牵头首个国产脑起搏器和迷走神经刺激器的临床试验、创新神经调控技术和实践、合作研发国产手术机器人并成功上市……他给很多身陷脑功能性疾病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
帕金森病|“起搏”大脑!看技术如何不断更新换代,快而精准!
文章图片


起初 , 开发这个功能 , 初衷是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不用舟车劳顿进京 , 患者在当地医院 ,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远程主治医生建立音频、视频和数据链接 , 就可以实现异地远程调控 , 此举让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了80%以上 。无心插柳柳成荫 , 没想到这一功能在疫情中大放异彩 。如今 , 远程程控技术已在全国20家大医院、200家地方医院应用 , 累计程控患者超过3000人次 , 并实现了对印尼、巴西、新加坡、西班牙等地患者的跨国程控 。国产脑起搏器再一次名扬四海 。
在临床中不断创新 , 用创新服务于病人 , 是张建国从导师身上学来的品质 , 他又以此不断影响着身边的人 。
那还是1993年 , 张建国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 前往同济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那里 , 他下定决心 , 选择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功能神经外科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 那时神经外科的医生极少 , 因为死亡率太高 , 作为医生往往非常沮丧 。“在神经外科病房实习时 , 每天看到的病人 , 不是插管就是需要抢救 , 死亡率致残率极高 , 令人震撼 。”张建国说 。
很多人不愿意做神经外科 , 但导师李龄却是一个例外 , “他把神经外科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李龄教授是中国老一代神经外科专家 , 湖北省神经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 , 在张建国的记忆里 , 导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者 , 没有任何社会交往 , “桌面非常干净 , 永远只有一本书、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 。”
【帕金森病|“起搏”大脑!看技术如何不断更新换代,快而精准!】手术室里 , 不少器械是导师自己琢磨出来的 。每每看到国外论文上发表的新技术 , 导师就如获至宝 , 用来做癫痫手术的条状电极就这样被发明了出来 。听到固定头部的支架需要进口 , 价格高达数千元 , 导师就自己设计 , 联系厂家生产 。做完手术 , 现场所有的剪刀、镊子都被导师取走 , 回头一看 , 导师自己正在打磨呢 。“你能想到吗?导师退休后还整天去实验室帮学生喂老鼠 , 做动物实验 。”张建国感慨 , 导师苦于钻研、热衷为了病人而创新的精神激励着他 , 是他一生追随的榜样 。
1996年进入北京天坛医院 , 1998年博士后出站 , 2000年张建国已经成长为功能神外专业负责人 , 成为当时天坛医院最年轻的神经外科病区主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