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咖啡新势力鏖战上海滩( 四 )
这些咖啡厅在成本考虑下 , 无法像主流连锁品牌那样大力开展营销和促销活动 , 价格调整的局限也限制了门店的盈利空间 。
除了同行的市场竞争之外 , 咖啡馆的跨业态发展 , 也是精品咖啡馆不容小觑的对手 。最知名的是便利店咖啡 , 像全家的湃客咖啡、罗森的L-café、711的7-COFFEE , 还有光明便利店的咖飞等 , 它们主打即时提神 , 消费者众 。此外 , 一些书店、酒店、联合办公、健身房也都开始经营独立的咖啡品牌 , 也将分一杯羹 。
目前 , 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为每年3-4杯 , 相比咖啡文化深远的美国 , 人均每年400杯 , 挪威和瑞典的人均每年超过1000杯 , 中国的咖啡文化离成熟还有很远 , 发展空间巨大 。
即使和日本年人均200杯、韩国年人均140杯差距也很大 。这意味着上海仍然有很大的消费潜力 。
03 能跑出下一个瑞幸么在过去 , 属于精品咖啡的代名词似乎都是小众、门店数量少、打卡胜地、产品独特 。还养活了一大波咖啡探店的博主 。
但随着资本的进入 , 精品咖啡真正出圈 , 扩张迅速 , 从社交网络走向购物中心 。
Manner , 产品以性价比见长 , 毫无疑问是咖啡市场最新的宠儿 。今年内公布四笔融资 , 投资方中有Coatue这样的国际投资老手 , 也有美团龙珠、字节跳动这样的互联网新势力 。
最近大半年来 , 已有13个咖啡店品牌完成共计17次融资 , 参与投资的机构有20多个 , 其中不乏红杉资本、腾讯投资、启明创投、IDG资本等一线头部基金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些新锐咖啡品牌的融资估值都非常高 , 即便是A轮融资 , 估值都已经达到千万元人民币的级别 。比如 , 今年1月M Stand的A轮融资 , 投融资规模高达1亿元人民币 , 7月的B轮融资规模更是高达5亿元人民币 。
资本为什么看好咖啡赛道?
一方面 , 瑞幸的普及 , 教育了市场 , 也让资本看到了潜力 。它的高额补贴 , 吸引了大批以前爱喝奶茶和中国茶的新用户 , 形成了消费习惯 。短短两年间 , 瑞幸扩张之快、门店之多 , 让很多资本开始关注这个行业 。
其实 , 无论是资本 , 还是品牌 , 都想成为下一个瑞幸 。
另一方面 , 资本看好这种商业模式 。饮品本身是比较好的商业模式 , 毛利之高一直是资本的关注点 。此前 , 新式茶饮界的喜茶、奈雪的茶等就是资本青睐而得双赢的成功案例 。咖啡和奶茶成本结构相似 , 且在咖啡消费文化逐渐成风的当下 , 颇受重视 。同时 , 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带货风口尚处红利期 , 新品牌宣传利好 , 给了资本更大的信心 。
但是 , 资本入驻 , 有利就有弊 , 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瑞幸被退市、Manner快速扩张后近日传出和老股东今日资本矛盾激化 , 并由此引发后者退出 , 都是资本驱动下的结果 。对资本来说 , 更大规模 , 更快上市 , 从而更快更多地获得回报 , 才是重点 。对商家来说 , 则是更激进的经营策略 , 更大的运营压力 。
其实 , 走高端还是平价、全产业链打造、行业虚火 , 都有争议 , 对资本也是巨大的考验 。就像对于Blue Bottle的入驻 , 是否会引起曾经在美国市场同样的轰动 , 许多人并不看好 , 毕竟 , 时代已经变了 。
推荐阅读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肯德基、喜茶供应商「宝立食品」要上市;文和友旗下茶饮品牌「MAMACHA」杭州首店开业;中国邮政进军咖啡领域|消研所周报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