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床位超5000近10000!中国医院床位神话何时休?( 二 )


因此,华西的经验并非那么容易复制——早在2005年,该院就前瞻性地进行了包括医院组织架构改造等在内的运营创新,培养了一批从医院内部成长起来的“专科经营助理”,对科室进行经营分析、绩效人事管理、物料和设备管理等 。
此外,在空间方面,综合医院的建筑面积除门诊、住院病房外,还涉及医技科室、保障系统、业务管理和院内生活用房等 。赵美英在工作中发现,综合医院的床位规模超过500床时,随着规模效益和资源共享程度的增加,床均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在1200~1500张时,床均面积达到最低值,规模效益和资源共享程度达到峰值;超过1500床时,床均面积又将略有提升 。
“基于中国人口庞大等具体国情,3000张床位是管理效率最大化的极限”,庄一强告诉“医学界”,“这是艾力彼测算出的结果,床位超过3000张,医院的效率、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资源配置等就会递减 。包括医院扩大后,医生数量也需要相应地增加,如何同时保证医生的质量,也是医院需要考虑的问题 。”
也是基于此,“美国普遍认为1000张床是较为合适的床位规模,其大型医院床位数通常在1000张左右,”董四平、梁铭会等人在《我国综合医院规模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中指出,“且世界各国医院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效益.医院床位呈现下降趋势 。”
不过,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学者认为,适宜规模并无准则,应综合考虑当地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健康状况、经济发达程度、卫生服务能力、医院收益、医院的层级和定位、医院病种结构等进行预测与评估 。“重要的不是床位多少,而是医院内部有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医疗资源的浪费 。”张丽华说 。
此外,从病种结构组成和医疗平衡的角度来看,医院扩张床位是弊大于利的 。徐毓才分析道,“区域内有大体量医院会形成虹吸效应,导致区域内群众不管小病大病都去大体量医院看病,长此以往,将出现基层医疗机构萎缩、技术下降等问题,不利于分级诊疗的开展” 。
“为了不赔本,医院会收治更多病人,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普通患者而非疑难杂症患者会进入区域大体量医院就诊、住院,其病种结构优化面临的难度也更大 。”庄一强说,“所以我坚持认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区域中心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区域的救治水平,进而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而不是简单扩大规模了事 。”
床位扩张背后:
政策背景和经营需求的双重作用
我国公立医院的床位规模扩张由来已久,普遍被认为始于20世纪90年代——
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1985年起,政府开始减少对医院的财政投入,同时放松对其的经济管制,“鼓励医院借鉴企业运营的方式创收” 。与此同时,90年代起,我国开始试点并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 。
1998年、2003年、2007年,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相继实施,医保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比例也逐年提高,客观上起到了降低群众实际就医价格、激发就医需求的作用 。
与此同时,医疗收入已逐渐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上述背景与政策的影响下,有学者提出,以服务量付费为主的医疗服务支付方式,和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依靠药品加成收入等医疗服务价格制度,进一步刺激医院通过增加床位规模、收治量、服务提供量来提高收入 。
直到2005年前后,公立医院规模发展引发争议,尤其在过度医疗等方面备受质疑 。时至今日,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意见成为主流 。2017年7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并指出:“从严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医用设备配备,严禁举债建设和豪华装修,对超出规模标准的要逐步压缩床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