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丑闻曝光两年多后,WHO发布管治框架

WHO报告多次提及贺建奎事件 。基因编辑,究竟会带来什么问题?
撰文 |韦晓宁
2021年7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专家委员会发布《人类基因组编辑管治框架》和《人类基因组编辑建议》 。
该委员会全称为“制定人类基因组编辑治理和监督全球标准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于2018年12月决定成立 。委员会共有18名成员,由前美国FDA局长Margaret Hamburg和南非最高法院法官Edwin Cameron共同主持 。有一名委员会成员来自中国,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翟晓梅 。
而在委员会决定成立的几周前,时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其团队对一对女婴进行CRISPR基因编辑且女婴降生 。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丑闻曝光两年多后,WHO发布管治框架
文章图片

根据《人类基因组编辑管治框架》,基因组编辑分解为“出生后体细胞人类基因组编辑”“子宫内体细胞人类基因组编辑”“可遗传的人类基因组编辑”“人类表观遗传编辑”和“增强某些性状的基因编辑”5个领域 。
在每个领域,委员会都提出假设情形,说明潜在监督机制应如何发挥作用,包括兼顾不同社会的价值观、道德困境和财务现实 。综合管治框架内容,“医学界”整理了部分基因编辑领域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伦理及社会问题 。
更改生殖细胞:避免遗传性疾病,但也可能污染整个人类基因库
基因编辑包括对可遗传的生殖细胞的更改,以及对不可遗传的体细胞的更改 。一般认为后者的争议较小,而前者可以避免遗传性疾病的遗传,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
近年,编辑可遗传的人类基因最受争议的案例莫过于贺建奎事件,其在人类胚胎上进行基因编辑并植入母体,最终有2名志愿者怀孕,其中1名已生下双胞胎女婴“露露”“娜娜” 。贺建奎称这样做可防止她们感染艾滋病病毒 。
虽然WHO并未直接说明委员会的成立与中国“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关系,但本次发布的管治框架与建议多次提到该事件 。对于这起事件对应的人类基因组编辑类型——更改可遗传的生殖细胞,委员会指出了其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问题
1.具有“高度伦理争议”,将带来灵魂、宗教以及其他深刻的个人议题,并且引发对公平、社会正义和非歧视问题的关注,可能会对残疾人造成不尊重,引起人权冲突 。
2.可能造成遗传镶嵌现象和脱靶效应 。因此,监管机构必须评估可遗传的人类基因组编辑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确保使用最适当的方法将风险降至最低,并权衡潜在的危害和利益 。
此外,据《南华早报》报道,120多名中国科学家在一封信上签名,谴责贺建奎的主张时提到,脱靶的风险将导致其他基因的功能受损 。法新社报道指出,基因编辑将修改遗传给后代,最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因库 。
“实验中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不是新技术,但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及其长远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说 。
最终,贺建奎事件被定性为“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其被终身禁止从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工作 。2019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布,贺建奎构成非法行医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万元 。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丑闻曝光两年多后,WHO发布管治框架
文章图片

2018年11月28日,身处舆论漩涡的贺建奎现身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 。图/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清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