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立9周年考:医改样本还是乌托邦?( 五 )


为什么发生在深圳?它拥有一河之隔的地理优势 , 是首批16个公立医院改革的城市 , 这里的一切都是年轻的 , 也具备培育创新的土壤 。
深圳在医疗卫生投入方面是绝对的优等生 。全国对公立医院财政直接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刚过10% , 而深圳的数字是32% , 居全国首位 。一所新医院的建设需要前期大量投入 , 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经济实力 , 并且愿意持续出这笔钱 。
为什么只有港大深圳医院?它恰好发生在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 , 高薪养廉的基础 , 是财政拨款保证医院活下来 , 并且给予医院极大的自主创新空间 。这所医院所做到的一切 , 都有恪守理念的人 , 以及香港模式的引领 。这条路能过走通 , 也因为在特需医疗上开了绿灯 , 但这样的做法并不符合公立医院的定位 。
这样的成功也许不易复制 。医改的推进并不是一条方向确定的笔直马路 , 而是随着不断的阻碍与试错 , 一会儿向左 , 一会儿向右 , 只有摇摆才能确保一直走在路上 。
港大深圳医院的去编制、高薪资、降成本 , 也是深圳医改的缩影和雏形 。2015年 , 深圳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所有新建公立医院编制 , 实行按岗聘用、以岗定薪 。这样的薪酬结构调整 , 在今天药品、耗材集采的大背景下 , 更具有借鉴意义 , 挤出的灰色收入水分 , 最终应该回填到医生收入上 。
不过 , 在强调公立医院公益性、加强编制的当下 , 港大深圳医院的去编制化改革 , 突然变得有些不合时宜 。今年年初 , 国家卫健委明确加强公立医院编制 , 这一举措让“医疗市场化”的改革之路按下了暂停键 。这一“绿色通道”的打开 , 从援鄂医生返回后破格办理编制 , 就可看出 。强化编制 , 就意味着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 , 但这笔钱从何而来呢?
在几乎所有受访者看来 , 港大深圳医院更像是一小块试验田 , 改革经验有待总结 , 麦田里长出金黄麦浪了吗 , 要等到丰收的季节到来才知道 。
一个另类的医疗体制移植到内地的土壤 , 也许一朵花活了下来 , 但南橘北枳的故事并不少见 。这样的经验显然不可能全盘复制 , 但反过来说 , 如果最后只有这样一家医院存在 , 改革不就是失败了吗?
当外部环境迫使着所有公立医院追求效率 , 当初吸引着医生前来的轻松、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环境 , 是否会变味?不管是在公开演讲还是学者调研中 , 港大深圳医院管理层也表示开始重视效率 , 追求香港质量与内地效率之间的平衡 。前述学者的隐忧反而是 , 港大深圳医院是否会被内地的医疗体系同化 。
有这样一种模式存在始终是好的 , 就像是土壤里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朵 , 但长时间下来 , 花朵最终是会盛放繁衍 , 还是会逐渐枯萎呢?
陈鑫|撰稿
徐卓君|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立9周年考:医改样本还是乌托邦?】尊重原创版权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