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光伏世界第一了,但新的投资机会需撬开技术的“蟹壳”( 二 )


两者的区别,在于工艺中温度控制 。其中,前者是在在 500℃的环境下,通过烧结工艺将银粉、玻璃氧化物、其他溶剂混合而成,而低温银浆则在200-250℃的相对低温环境下,将银粉、树脂、其他溶剂等原材料混合而成 。
【投稿|光伏世界第一了,但新的投资机会需撬开技术的“蟹壳”】那么,这两种一高一低的银浆,分别会怎样应用呢?这关系到目前两个关键的产业方向:TOPCon和HJT电池 。
TOPCon和HJT 电池技术具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效率提升空间 。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到 2021 年PERC量产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将达到 23%,而TOPCon和HJT量产的光电转换效率将达到23.5%和24% 。
最新的世界纪录显示,TOPCon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 25.21%,HJT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 25.26% 。
虽然两种电池池技术市场潜力巨大,占比却不高,2020 年,它们的市场占比约为 3.5%,其中,全球HJT 电池规划产能已突破4.1GW,国内HJT电池规划产能已突破1.2GW 。
TOPCon和 HJT电池技术光电效率,比现在主流的PERC技术更高,但其银浆用量相比PERC 电池技术,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
2020年,N型 TOPCon电池正面使用的银铝浆(95%银)消耗量约为 87.1mg/片,背银消耗量约为 77mg/片;N 型HJT电池双面低温银浆消耗量约为 223.3mg/片 。
其中,TOPCon技术将增加20%的银浆用量,HJT电池技术更是将增加50%+的银浆用量 。而TOPCon电池,主要应用高温银浆 。由于HJT电池非晶硅薄膜含氢量较高等特有属性,要求生产环节温度不得超过 250℃ 。
因此,HJT电池公认的这个明星方向,是低温银浆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最好推动力 。根据预测,到2025年,低温银浆市场将达到99.6亿的市场空间,较2019年增长15倍,有望成为未来5年行业的新焦点 。
HJT虽好,低温银浆又是刚性工艺,不能缺少 。但现实却令人非常尴尬 。在现阶段的市场中,主流仍然是高温银浆,渗透率超过98% 。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低温银浆的技术路线上,存在着一系列待突破的难点 。
第一,传统烧结工艺在低温银浆中不再适用,需通过重新配比等手段开发专用银粉;第二,低温银浆对温度、湿度、杂质水平等更为敏感,需优化生产工艺的剪切速度及控制精度等;第三,低温银浆导电性及印刷性能较差,使得单瓦用量提升,成本端压力加重 。
因此,受制于技术瓶颈及成本压力,使得低温银浆一面“看上去很美”,另一面却是个“尴尬的存在” 。
不过,现在让人看不起的东西,用动态的眼光观察,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这种“莫欺少年穷,未来追不上”的现象,在中国制造业的历史上,也并不少见 。
02 龙头能否成为希望?工业领域有条规律:落后的领域,常是创新的来源;困难的地方,常是利润的富矿 。
低温银浆“美而尴尬”的现实,又引发出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条技术路线上,有没有投资标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有,有没有能打的?
在国际上,贺利氏、杜邦、三星SDI、硕禾电子是传统的四大银浆巨头 。不过,和许多制造行业一样,由于成本和技术升级问题,它们已经逐渐被中国本土龙头所替代 。
中国国产浆料起步较晚,但追赶起来却步步紧逼 。在国内光伏产能的崛起,以及市场需求快速增加下,银浆踏上了国产化征程 。国产银浆从 2017 年开始市场份额加速提升,从2017年的20%,提升至 2018 年的35%-40%,到 2020 年的50%左右,而到2021年底,这个数字可能会达到60% 。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帝科股份、晶银新材、匡宇科技、聚和股份等为代表的四大本土浆料龙头企业,并逐步打破了由杜邦、贺利氏、三星SDI、硕禾等海外浆料企业的垄断 。把“巨头的故事”,彻底变成了“光阴的故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