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瓜子|古今中外嗑瓜子都“上瘾”,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自称“吃瓜群众”的人 , 凑在一起聊八卦的时候手里拿的往往不是西瓜 , 而是瓜子 。一旦开始 , 口干舌燥、嘴皮磨破都停不下来 , 越嗑越上头 。
嗑瓜子|古今中外嗑瓜子都“上瘾”,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文章图片


除了嗑瓜子这种习惯在我国传播时间久以外 , 人们喜爱嗑瓜子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
有利于社会交往
用瓜子招待客人能够体现主人的好客 , 做客的人吃瓜子也会有被“招待”的感觉 , 潜移默化中就定下来一种愉悦的社会交往基调 。
能缓解紧张情绪
嗑瓜子可分解为若干个小动作 。这些动作简单、容易 , 让人感到愉悦 , 在吃的过程中能够缓解彼此紧张的情绪 。
可以调节气氛
瓜子本身的趣味性加上调节紧张气氛的功能会使人放松 , 消除相处中的敌意 , 使交流双方表达起来更加轻松自然 , 观念和想法比较灵活多样 。
有利于延长交谈时间
嗑瓜子是一种量少多次的进食行为 , 可以随时停下来 , 也可以随时捡起来继续嗑 , 拉长了进食的时间 , 能够给社交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 。
为什么嗑瓜子那么“上瘾”?
有人嗑瓜子直到口干舌燥 , 却依然无法控制将手伸向瓜子 , 像上了“瘾”一样 。
这是由于完成嗑瓜子的目标可以刺激大脑的奖赏机制 , 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会被激活 , 分泌快乐激素 。
嗑瓜子|古今中外嗑瓜子都“上瘾”,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文章图片


嗑一个吃一个的过程刚好完成了“预设目标行动大脑分泌快乐激素完成目标”的设定 , 这个过程循环刺激大脑 , 就会使脑内的奖赏机制敏感度变低 。
所以大脑变得难以满足 , 需要不断提高刺激的强度 , “瘾”就形成了 。
嗑瓜子的“上瘾”机制:
【刺激】第一次看到瓜子 , 嗑开壳 , 把瓜子仁吃到嘴里 。
【奖赏】大脑瞬间受到刺激 , 释放了大量的多巴胺 , 大脑获得了意外的奖赏 。
于是大脑记住了这个奖赏机制:嗑瓜子会得到奖赏 。
【刺激】再次嗑瓜子的时候 , 大脑会再次受到刺激 。
【行动】多巴胺开始分泌了 , 给你动力想要再拿一个瓜子 , 吐壳 , 吃瓜子仁 。
【奖赏】吃掉的时候 , 多巴胺再次分泌 , 大脑再次获得奖赏 。
【嗑一个吃一个】:刺激行动奖赏刺激行动奖赏
嗑瓜子可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世界上的瓜子消费大国 , 除了中国 , 还有美国、土耳其、西班牙和俄罗斯 。
嗑瓜子|古今中外嗑瓜子都“上瘾”,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文章图片


前苏联人民热爱向日葵 , 把它定为国花 。电影《幸福的生活》的嗑瓜子镜头中 , 人们直接将瓜子从向日葵上拧下来吃 。
嗑瓜子|古今中外嗑瓜子都“上瘾”,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文章图片


西班牙嗑瓜子的人更多 , 有调查显示 , 64%的西班牙人都嗑瓜子 , 其中 , 约有45%的人在看电影时嗑 , 24%的人会在看比赛时嗑瓜子 。
嗑瓜子|古今中外嗑瓜子都“上瘾”,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文章图片


美国人嗑瓜子只吃味道 , 一股脑倒在嘴里 。相比于嗑出瓜子仁 , 他们觉得瓜子的味道更能提神助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