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家民营火箭公司的“破”与“立”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钛禾产业研究院,作者 | 刘爱国2014年4月,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在发射进入太空后,火箭一级助推器成功返回地球,之后撑开了着陆架并悬停了一段时间 。但这枚助推器随后被大西洋的巨浪掀翻并毁坏,以致于无法修复 。
SpaceX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4月25日的发布会上宣布,SpaceX成功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火箭软着陆,为日后显著降低太空飞行成本和有朝一日在火星上实现软着陆创造了条件 。
这次人类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也撩动了全球媒体的神经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迎来了商业航天的“政策破冰” 。这一年,国家从政策层面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在北京鼓楼附近一家宾馆里,31岁的张昌武、60岁的王建蒙、50岁的吴树范三人坐在了一起,决定成立一家以市场化模式运作商业火箭公司 。
作为航天老兵的王建蒙,已经和卫星发射与航天国际合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拥有欧洲空间局工作经历的吴树范也熟悉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两位资深航天人再加上年轻的张昌武,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组成了蓝箭航天的联合创始团队 。
2015年6月1日,蓝箭航天在北五环附近一间不到百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正式成立,成立之初的蓝箭公司总共只有5个人,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
3年之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架上,蓝箭竖起了第一枚固体运载火箭“朱雀一号”,虽然离成功入轨“只差一点”,但是在张昌武眼里,带着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标签的“朱雀一号”能够完成生产、制造、审批、发射全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重大里程碑:
“液体火箭研发周期较长,蓝箭更希望用那枚固体火箭为行业蹚开一条政策通路 。 ”随后3年时间里,蓝箭没有继续发射火箭,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浙江湖州的山间竹林里,潜心研制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 。截至目前尽管再无发射记录,但是在专业投资和研究分析机构的清单上,这家火箭公司一直都处于第一梯队领跑位置,被认为是“最具竞争力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 。
大部分外行人“看不懂”这家公司,不理解为什么蓝箭能够持续得到投资机构青睐?张昌武作为一个“外来者”凭什么能够领导一家专业火箭公司?蓝箭的核心能力究竟是什么?完全依靠社会资本自建火箭研制和发射服务体系的蓝箭,能否给迈向商业化的中国航天带来新的启示?
这些都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 。
1. “先把试车台建起来”2018年,在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前三个月,蓝箭对外公布了中型液体火箭——朱雀二号的设计方案,这是一款采用液氧甲烷动力的商业运载火箭,太阳同步轨道最大运力可达4吨 。
在朱雀一号发射失利后,蓝箭内部开了一次闭门会,决定将全部精力放到朱雀二号上来 。三年后,张昌武回忆起当时的决策说:
“朱雀一号虽有遗憾,但这次宝贵的经历也让蓝箭团队确信,团队完全有能力开发出性能更优的火箭 。”发射小型固体火箭更多是为了“蹚开通路” 。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就应该把有限精力聚焦到更具市场潜力的产品上来 。当时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中,“重设计轻制造”是主流思想,但张昌武认为,相较于单纯的设计能力,商业航天要实现以高质量为前提的低成本、以低成本为导向的高质量,制造端能力提升才是实现突围的关键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