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家民营火箭公司的“破”与“立”( 五 )
即便如此,张昌武还是“嫌”团队创新推动太保守,要求从设计、制造到供应链管理各部门在招人的时候,都有意招募一些来自航空、汽车、机械工程,甚至通信、互联网等不同领域的人才,希望将各行各业的跨界思维都能带入公司管理 。
现在的蓝箭团队中,既有原体制内经验丰富的“老法师”坐镇,又有跨界过来的年轻人推动创新 。张昌武也会时常要求专家们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子去考虑问题,看看一个问题在其它领域能不能找到新的解法 。
这种跨界融合、极致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在传统研发模式下,一个零部件的替换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报审流程,而在蓝箭内部,只需要技术人员坐下来论证清楚,结果推导成立,就能立刻拍板 。
蓝箭的这种创新理念也逐渐外溢到供应链企业,带动了一批新型供应商深度参与到航天产业中 。高永宏在回忆这段过程时坦言,刚开始时候也有迫不得已的成分 。公司起步时候采购量小,传统大厂配合程度一般不高,蓝箭只能从市场化企业中自己发掘和培育供应商,所幸有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看中了航天技术的长远价值,愿意不计较暂时成本,加入到这项事业中 。
例如一项用于发动机上的铜基高温合金材料,蓝箭找到国内一家主要给医疗设备供货的民营企业洽谈,虽然只有100多万的订单,但公司董事长却亲自带队登门拜访,并承诺组织最好的团队配合技术攻关 。
这位供应商老总认为,蓝箭的订单金额虽然不大,但是对于他的公司发展却意义重大 。此前公司用在医疗影像设备上的铜基高温合金,指标要求在250℃下保持80%的导电导热性,而蓝箭第一代产品的要求就是550℃ 。攻下这个山头,意味着能把医疗设备的检测效率提升一倍有余,市场竞争力将极大增强 。这位董事长握着高永宏的手说:
“我们全力配合你们搞定这项技术,到其它领域就可以降维打击了 。”火箭制造是一项精密活,从“既可靠还要便宜”的结果要求倒推过程改革,工艺创新是重点突破口 。例如目前火箭发动机的铣槽式夹层喷管,一般采用传统的真空加压钎焊工艺制造——这项由前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技术具有工艺成熟、焊缝均匀密实、结合强度高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对焊接设备、工艺队伍、资金投入和开发周期等都有苛刻要求,更适合于大型国有航天集团 。
蓝箭通过对各种现有喷管制造工艺的优缺点全面对比,决定以瑞典曾经开发的一项新型激光焊技术作为参考,在国内首创激光焊接夹层喷管工艺 。通过与大族激光合作,研发出了一套机器人激光焊接工作站 。2019年初,蓝箭用这台自动化设备焊接出首台天鹊TQ-12火箭发动机喷管,用时仅2天,成本为传统氢氧发动机常用的螺旋管束喷管的1/10左右 。
![投稿|一家民营火箭公司的“破”与“立”](https://images.tmtpost.com/uploads/images/2021/08/ab81887509d581cc6a76453cf35acecc_1629951404.jpe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nterlace/1/quality/85/thumbnail/1400x700&ext=.jpeg)
文章图片
蓝箭和大族激光联合开发的激光焊工作站
蓝箭员工在评价张昌武时说,这位CEO并不痴迷于某项技术,更多时候会紧盯结果,而选择把过程交给专业技术人员去探索 。张昌武自己也认为,未来商业航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在于谁拥有更尖端的技术、更大胆的创新,而在于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和服务交付能力 。
“不破不立”并不是蓝箭刻意追求的状态,但是当团队都清楚要什么结果的时候,“破而后立”就成为一种从上到下的工作默契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