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喜马拉雅:耳朵不买单怎么办?( 三 )
而以上内容都需要付费,无论是版权费用还是创作分成费用 。
相比用户创作内容,专业内容的版权费用则更高;专业用户的分成,相对于普通用户也更高 。也因此,喜马拉雅的收入成本一直维持在50%以上 。
此外,营销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喜马拉雅的营销费用主要包括获客成本、促销及推广费用、营销人员的薪金福利等 。
招股书显示:2020年,公司营销费用达到16.8亿元,同比增长28.6%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要获取更多高粘性用户,除了在内容上不遗余力外,营销推广同样必不可少 。
不难看出,在线音频是一门烧钱的生意,需要依赖资本的不断投入 。一旦缩减营销投入去换取正向现金流,用户增长止步、会员付费下滑这些问题就会席卷而来 。
大手笔的技术投入为留住用户,喜马拉雅对内容尤其是头部内容的投入很难缩减 。
以阅文为例,从2018年到2020年,喜马拉雅分别向阅文支付770万、3360万和4370万,累计超过8500万 。
而公开数据也显示:从2018年到2020年三年间,喜马拉雅为合作伙伴支付的收入分享费分别为4.6亿、9亿、13亿 。
除了对外付费购买内容,喜马拉雅对内还要付费“养活”内容 。
招股书显示:在3074名雇员中,内容生产团队为175人,平台和内容运营团队495人,内容筛选和审查团队295人,内容相关团队在总团队占比超过31% 。
内容成本压缩不了,渠道成本逐年走高,喜马拉雅的总成本始终保持高位 。
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引用灼识咨询(CIC)数据指出,用户在在线音频内容相关支出占所有形式的在线内容支出的百分比,从2016年的1.1%增长到2020年的4.4% 。与此同时,用户收听习惯并未如预期般转化为付费行动力 。截至2020年,中国移动在线音频MAU仅占移动互联网MAU总数的16.1% 。
市场风向和数据证明,并非喜马拉雅不想上市,而是这个行业天花板低,长音频领域各玩家的内容差异不大,且趋于同质化 。
喜马拉雅平台虽然主打线上音频,以优质内容来打动用户,也提出广告+付费弥补收音机FM的内容缺陷,但仍然无法回避音频市场面过窄的事实 。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渗透率仅为45.5% 。而灼识咨询的数据则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音乐、短视频和长视频的渗透率分别达到了56.7%、73.8%和74.2% 。
灼识咨询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音频市场,但在线音频的普及程度低于美国 。2020年,美国12岁以上人群的在线音频渗透率为68% 。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表示,低于美国的渗透率给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留下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
喜马拉雅的一个借鉴是:荔枝FM(LIZI.US)已先一步在美国上市,抢得“在线音频”第一股之名 。
荔枝多以UGC为主,相对于喜马拉雅更多的专业内容,其成本更低,但依然难以盈利 。
公司年报显示,其2020年归母净亏损2.36亿元,较2019同期亏损14.18亿元大幅收窄了77.99%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公司年报
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荔枝音频娱乐付费用户有42.21万人,粗略计算年付费用户有535.2万人,对应音频娱乐业务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达276元,远高于同期的喜马拉雅付费用户(58元) 。
蜻蜓FM则完全走专业化路线,它的PGC主流模式是音频内容质量的保证 。
从2015年开始,蜻蜓启动PUGC模式,用专业主播生产内容,但始终未开放UGC 。2018年底,蜻蜓FM签约包含名人大咖、电视电台主持人、素人主播在内的10万名专业主播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