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大道至简,对吗?( 五 )
换句话说,自己在垂直技能上已经够用,需要打磨自身更系统的学科底层知识的认知经验,如果再去学习市场已有的「方法论」,实则意义不大 。
最后输出:它分为主线与支线两部分;前者只是停留在脑中的东西很容易被忘记,当然我也并不是强调你要把它写出来,假设拥有时间,那也是不错选择 。
后者相对而言我把它总结为「三果」,即:
1)结果,代表完成任务
2)效果,比上次有什么改进
3)成果,通过灰度问题自身取得什么进步
我把这套循环称之为「结网式成长」,所有的工具与认知都是为人的大脑决策做服务的;我经常说过一句话,大脑用来思考,并不是存储的 。
那在此过程中有哪些思考是能帮助我们以繁驭简呢?保持执行不会偏差呢?我把它总结为「灰度执行」 。
04 灰度快跑很多时候,彩色认知通过IPO的过程后给我带来的结果是「掌握关键信息更多」,可执行还是黑白中间灰色的,为什么?
原因在于黑白是确定关系属于大方向,灰代表不确定性因素居多,但也要行动;譬如,预算100万我要做一份social营销;做与不做是黑白,效果如何是灰色 。
那如何不被「大道至简」影响问题解决能力呢?灰色执行前,我这里有三个常用指令或许能够帮助你:
- 1)复述提炼整合
最要紧的是不管谁给你提供的信息,一定要「复述」,我一般有个较好的习惯为「开会后必做笔记」,阅读后必须写出来 。
一方面有效拓宽认知空间,强迫你用大脑记忆,另一方面从这些东西里能提炼出最核心的是什么 。
我做social营销之前会看很多案例,事实上很多东西都是无用的,最重要的是创意与时间节点安排;然后我就会把众多竞品的全拿出来,这样我能从更高角度鸟瞰它 。
- 2)减少过程偏差
1)所有不确定性有哪些?;2)这些不确定性是否有已知解决路径;3)我有无备选方案,然后结合三者做决策树(decision tree) 。
举个例子:
我现在在超市买了一个西瓜,但不确定是否保熟,他的特点是纹理清晰,根蒂挺硬并且弹上去发出铛铛脆响的声音,那你会如何决策呢?
准确而言若没有数据支撑那就是经验理论,它可能表现的判断标准为:1)是否根据根蒂,色泽判断;2)能够根据触感是硬滑还是软黏判断 。
当然这只是种比喻,应用到现实中我通常习惯用「经验」推论,如找到资深人事请教等 。
- 3)第三视角保持灵活
比如张一鸣的「互联网八股文」,一篇平常心做平常事,就可以让你忽略掉很多有效力量 。
也就说,你需要延时判断,吸收更多第三视角带来的反馈,进而让时间去发酵一个观点乃至假设;因为一旦时间足够,人就能冷静下来观察更深层次本质的东西 。
再者我还有个习惯叫做「批判」,它建立在分析之上 。
比如这个品牌创意火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会给它建立模型,进行「演绎」;它属于哪种现象,是抓住用户的哪些心理,我如果这样行动结果到底怎么样等?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