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迈向新轨道:蓄势待发的中国卫星互联网( 三 )
为了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维勒凭借自己在电信行业积攒的声望,把产业生态圈中的各类资源方都发展成了合伙人
——日本电信巨头软银公司、英国航空旅游巨头维珍公司、制造卫星的休斯公司和空客公司、芯片巨头高通公司、提供轨道和频率资源的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提供分销服务的全球各地区电信运营商,甚至卖汽水的可口可乐公司——维勒认为,可以通过可口可乐分布在全球的饮料销售网点,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搭售卫星数据服务 。
文章图片
格里格·维勒和OneWeb的部分投资者
截止2020年3月OneWeb申请破产保护前,这些战略投资者总计向OneWeb投资了34亿美元 。尽管通过长袖善舞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商业生态网,但是维勒在技术和产品端却做得差强人意,由于团队低估了卫星制造和发射的难度,导致单星成本大大超出预期 。2020年初,新冠疫情引发的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给了这家一直依赖融资输血的明星公司致命一击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OneWeb让上世纪末的卫星互联网构想从纸面走向现实,开启了中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的热潮 。各国的科技巨头和商业航天初创企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星座计划”,新一轮全球竞赛的大幕就此拉开 。
02 新一轮太空圈地运动OneWeb申请破产保护后的一段时期里,媒体不断传出有跨国公司希望收购其资产的传闻,其中还包括中国浙江的吉利集团 。
2020年7月,OneWeb的资产和债务重组最终落锤,英国政府和印度电信集团(Bharti Global)赢得了对OneWeb的拍卖 。完成重组的OneWeb公司,在2021年再次获得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TCMY.EU)、日本软银集团、韩国韩华集团等多国财团的资本注入 。
多国政府和财团出手拯救OneWeb,除了看好卫星互联网的持续市场前景外,也有国家利益层面的考虑 。
轨位和频谱资源,是通信卫星能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 。有专家粗略估计,近地轨道(LEO)大约可容纳6万颗卫星,而仅Starlink宣布的发射计划就达到4.2万颗 。按照现在各国公开的发射计划推算,到2030年左右,地球近地轨道(LEO)的卫星容纳就临近极限 。
同时,低轨小卫星使用的频段主要集中在Ka、Ku和V频段 。在轨道高度范围十分有限、频段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围绕卫星轨道和频率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在“先到先得”的国际申请惯例下,谁先把卫星发射上天,谁就优先占据了地利优势 。
保轨占频,是这一轮空间互联网建设的争夺焦点之一 。此外,作为天基通讯基础设施的低轨星座,还具有巨大的潜在军事价值 。
事实上,“小卫星”星座的最初建设思想就来源于军事 。2006年,DARPA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发展“F6计划”,核心思路是将一颗大卫星的功能分给多颗小卫星,在战争状态下哪怕一颗卫星被敌方摧毁,也不至于影响整个“星群”的功能,以此大幅度提高卫星的生存能力 。
同时,低轨卫星通信传输效率高、时延低的特点,有利于实现全天候无缝高精度侦查 。这就使得低轨星座具备了“太空堡垒”的战略意义,一旦将地球严密包裹,便具备强大的导弹预警及动能拦截功能,可以配合遥感定位技术对导弹进行实时控制和精准打击,在未来战场的制天、制网、制信息“三权”争夺中占据主动 。
2015年,埃隆·马斯克提出了更加宏伟的Starlink“星链”计划,宣称将向太空发射约1.2万颗通信卫星,其中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公里处的近地轨道 。后来,受到OneWeb一路高歌猛进刺激的马斯克再度将这一计划追加到4.2万颗卫星 。如果这些卫星全部部署完成,将占据大多数的太空资源,其他国家的太空活动将难以正常进行,这些影响也包括军事领域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