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时无英雄,迈瑞成名

投稿|时无英雄,迈瑞成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锦缎
在彼得·蒂尔( Peter Thiel )的大作《从零到一》中,他针对科技创新和全球化举了极其印象深刻的例子:
如果你能够制作打字机,然后你制作了100台打字机,那么这属于全球化带来的的横向扩张;如果你能够制作打字机,但你却发明了文字处理工具,那么这属于科技增长带来的纵向创新 。
投稿|时无英雄,迈瑞成名
文章图片

在蒂尔眼中,中国有不可胜数的投资机会,但他专长的科技投资并不在此列:
对中国企业来说,最擅长也是最有效的逻辑,就是将在成熟市场得到市场检验的创新生意模式和产品服务拿到中国,略加改良之后,凭借更低的要素成本和更强的规模效应,以及各种不可名状的隐形障碍,弯道超车欧美同行 。
被无数资本热捧的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SZ:300760),就是这样一个标准样本 。
01 增长逻辑:全球化极致演绎迈瑞医疗从在美股市场不受重视黯然退市,到在创业板市值一度站上6000亿市值,市值增长近20倍 。
投稿|时无英雄,迈瑞成名
文章图片

迈瑞市值对比图
这种海水火焰对比的市值逻辑,背后是投资人对迈瑞增长逻辑的强力追捧 。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支撑迈瑞增长是避开竞争的渗透率提升和高性价比的品类扩充的双重逻辑:
在国内,医疗基础设施的缺失给了迈瑞巨大机会,在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力所不逮的低线市场,迈瑞有了用武之地 。
在海外,依靠对成熟市场的并购和性价比,迈瑞拿到了欧美市场准入,而通过边缘市场的扩张,迈瑞又拥有了新兴市场的增长机会 。
投稿|时无英雄,迈瑞成名
文章图片

要知道,在A股,长期困扰上市公司的负面逻辑一直都是内卷 。
无论是人口老龄化,还是人均购买力的限制,集采政策产生的逻辑下杀让一度对中国巨大市场充满美好想象的投资人如惊弓之鸟:
以创新药为例,一端是同质化近乎无限的供给,每个靶点上密密麻麻趴满了等待套利的伪创新药企业;另一端医保费用的有限的购买力需求,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灵魂砍价,让创新药企业打破了头 。
但在迈瑞上,供需两端,这两个负面因素都不存在:
一方面,押注全球化的迈瑞无需内卷,海外市场成功布局,会让迈瑞长期将近半营收押注在海外,而无需接受灵魂砍价;
另一方面,即使是国内市场,随着医疗新基建的开展,迈瑞所在的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长期扩容,不同程度拉动公司三大业务的增长,尤其是生命信息与支持产线 。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逻辑都在疫情中得到了剧烈的催化:
中国每百万人呼吸机数量57台,而美国的数字则为523台 。2017 年我国平均每 10 万人拥有 ICU 床位数为 3.6 张,而美国的数字则为34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