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时无英雄,迈瑞成名( 三 )


迈瑞的技术收购成功与失败背后自有草蛇灰线:
在行业内部人看来,在技术并购领域,运营良好的产品线,往往没有人愿意拿出来卖,并购价值往往大于市值一倍以上;而实际控制人愿意将公司拿到市场上卖,往往本身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企业文化和研发体系适配失败概率往往大于成功 。
更重要的是,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逐渐演进,这种技术跃迁的鲤鱼跳龙门收购模型会遭遇越来越大的压力:
无论是反对技术转让浪潮的压力,还是对患者隐私信息安全的关注,迈瑞在欧美市场的这种技术和渠道收购成本还会进一步提升 。
03 时无英雄,迈瑞成名迈瑞医疗鲜衣怒马的全球化增长逻辑,在二级市场已经得到了极致的演绎:
对迈瑞投资人来说,迈瑞未来10年的20%左右的利润复合增速已经不容有失,无论这个目标看上去有多么困难,在迈瑞的战略中,迈瑞自己也坦承,迈瑞现在正在逐步进入行业的深水区 。
外部投资人对迈瑞增长的殷切期望,和迈瑞内部人的谨慎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迈瑞需要在研发投入等必要的环节做出成本的削减,这本身构成了负向循环;
另一方面,迈瑞几乎确定要在技术收购过程中支付更高的对价,这又促使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观点在迈瑞决策中的权重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压制对不确定性创新的投入 。
而在迈瑞医疗的战略安排中,想要“跻身医疗器械企业全球前二十”,研发开支的提升已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事实上,如果并购提升技术水准真的那么好用,那国际医疗器械企业在研发的天量投资也就毫无价值 。
实际上,迈瑞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在研发投资的落差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当每家公司都在被资本的驱动的时候,迈瑞和其他选手选择了看似完全相反的道路:
资本市场显著的影响了迈瑞的路径选择,对持续加仓的国际资本来说,它们更期待迈瑞为下一个季度和年度的财务结果负责,希望迈瑞继续在中国市场和新兴市场加速赚钱 。
投稿|时无英雄,迈瑞成名
文章图片

迈瑞从上市至今,港资持股比例持续增长
从这个角度说,从一个无名之辈开始展望全球医疗器械前20的身位,是资本驱动了迈瑞竖子成名的逻辑 。
估值高低,市值排名,对迈瑞来说,都仅仅是一个表层问题,资本市场驱动下,不同前进路径的极致演绎,已经驱使迈瑞来到了这个全球化和创新分道扬镳十字路口:
进一步的同质化复制的路径阻力正在愈发强大,而忽视的创新研发则确定会给迈瑞的长期增长产生越来越多的障碍 。
也许,对于行走江湖三十载的迈瑞来说,路径决断的时刻已经越来越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