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张勇几乎可以赢( 二 )


在复制公式的加持下,海底捞步入了扩张的高速车轨 。2019年一年新开308家餐厅,几乎相当于过去20年开店的总和 。
2020年,一场疫情让张勇来到抉择关口 。翻台率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作为一个扩张速度指标 。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从2019年的4.8次/天,降到了3.5次/天 。如果以此为依据,海底捞的扩张策略或许要更谨慎一点 。但在2020年,翻台率在疫情影响下有些失真了 。
张勇决定大举扩张 。
疫情影响下,大批低现金流的火锅小企业倒掉,龙头企业顺势进场,再加之购物中心拉长免租期,此时连锁餐饮店的逆势扩张是业内共识 。数据也证明了,不只是海底捞一家在这么做:2020年火锅行业的连锁化率达到18.3%,同比提升超过3% 。
海底捞2020全年新开544家餐厅,是捞王总店数(135家)的4倍,巴奴火锅(77家)的7倍 。据中泰国际的研报,海底捞的租金成本较同业低10个百分点左右 。成本端,海底捞优势明显 。
2020年中报,海底捞列出的发展举措第一条就表示,要进一步提高餐厅密度和拓展餐厅覆盖区域 。2020年中报业绩发布会上,海底捞表示:“未来2~3年会增加1000家店 。”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海底捞供应链上诞生的颐海国际、蜀海国际、微海咨询等公司控股权掌握在张勇及海底捞主要创始股东手里 。这也是股东管理层有很强意愿推动海底捞店面扩张的一个因素 。
很少有人怀疑,此时的进击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
2019年前,机构预测的海底捞门店上限还浮动在1100~1600之间 。到了2020年,海底捞宣布逆势扩张后,预测数字到达了2000~4000家 。直到今年,有机构预测的门店数来到了4000多家、5000多家 。海底捞似乎能脱离重力飞行了 。
但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在海底捞这里并不奏效 。餐饮不像边际成本递减的互联网企业,不是摊子铺得越大、市占率越高,就一定能维持住高速发展 。
碰到了哪堵墙?失效的兆头早在今年初就露出了爪牙 。
海底捞3月1日发布了2020年业绩预警,净利润下降约90% 。全年财报后续披露净利润3.093亿元,同比下降86.8% 。这已经跟设想中的逆势抄底的故事线向去甚远 。招商证券表示,净利润同比跌幅近90%,超出了此前预计的52%的市场预期 。
投资者夺路而逃 。2020年涨了一整年,神话的破产却只需要一天 。海底捞最新股价报20.2港元,较年初的85.75港元的最高点,已经跌去76.4% 。
今年6月,张勇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承认了自己“盲目自信”,去年6月,他判断疫情在9月就能结束,并作出进一步的扩店计划,“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
2018年9月11日,香港,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举行全球招股新闻发布会
即使强踩刹车,也会因为惯性而向前多冲一段路程 。上半年,海底捞又增加了299家门店 。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海底捞全球餐厅总数达1597家 。店面扩张让海底捞上半年营收翻倍达到200.94亿元,但2020年的3.5翻台率成了新基准,再开店,就继续往下掉 。翻台率进一步下降到了3次/天 。
虽说依然是高于火锅行业平均翻台率的2.25,但这个数字依旧危险 。据国信证券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可以认为该店处于亏损状态 。
在高速扩张+单店高效率的增长逻辑被破坏后,海底捞在11月正式宣布收缩,年底前将关停300家左右门店,在翻台率没有回升到4次/天前原则上不再扩张 。
海底捞一定程度上为中餐连锁测试了开店极限 。
红杉资本董事总经理胡若迪曾评价:“海底捞不靠强大总部甚至没有区域分公司,只靠调动一线员工的积极性,让一线员工去选址、带徒弟,这就是海底捞最厉害的地方” 。但为了保持企业在行业低谷期的跑马圈地,管理层容忍在不合适的点位上开店,选址出现问题,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高密度的开店分流走单店利润,翻台率下降,净利润减少,门店过于密集导致内耗严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