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酒店精选服务,到底是品牌良策还是服务降级?( 四 )


01 警惕“选而不精”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 , “精选”绝非简单粗暴地将设施与服务减少 , 对于品牌而言 , 做好了才是精选 , 做差了只能称之为服务降级 。所谓精挑细选的服务 , 最终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 , 关键在于如何应用 。
丽亭品牌总裁贺菲在接受空间秘探采访时 , 分享了她在国外住酒店的感受 。在国外 , 有很多高端酒店 , 但是这些酒店并没有恢弘的大堂、晃眼的设计 , 而是对大堂空间进行了精简 , 更多地将空间留在了对旅客而言更有价值也更令人舒适的地方——比如舒适的客房、有故事的餐厅或酒吧 , 甚至是一间小咖啡馆 。
这些被精选下来的酒店设施与服务 , 或许远谈不上“标准” , 但却为酒店带来了独特的气质 。
02 警惕做不擅长的生意
精选服务模式往往没有全服务酒店那样有着更多版块来传递品牌核心理念和价值 , 这就要求它们在所选版块中必须做出深度、特色 , 做“纵深” , 才能在定位上不失水准 。做“擅长的生意”往往更加稳妥有竞争力 , 也能充分发挥品牌原有势能 , 巧借品牌力引流单店 。
如今也有不少品牌为了实现扩张数量KPI , 会过分根据物业来“精选”服务元素 , 精选变成了被动选择 , 也许于物业来说 , 是最合理 , 但于品牌来说恐怕不利 。
比如本就不具备互联网基因或零售基因的酒店去做新零售 , 只善于做简餐的品牌特质 , 却非要去开个中餐厅、西餐厅 , 只见格格不入 。
科学合理的精选模式 , 更应该是品牌由自身特色来规划选择匹配适宜的物业 , 做自己擅长的版块 , 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这种价值是——要么增加营收、要么赋能品牌、要么点亮单店、要么促进客房预订 , 要么多者兼收 。
03 警惕超理性思维吞噬品牌芯
当下本土市场中 , 对于精选服务酒店的推广 , 往往更着重于对于投资性价比上的描述 。但过度的投资思维 , 反而会限制服务 , 也限制创新 。
朋友圈有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 , 很喜欢上海的Edition酒店 , 各方面都做得很到位 , 但如果从专业角度出发 , 又难免为业主心疼和惋惜——Edition经营着大量的餐厅 , 而据他观察 , 餐厅经常是没法饱和的 , 但运营成本、空间占比却很大 , 物业显然没有实现价值最大化 。
——Edition创始人lan Schrager是夜店开山鼻主Studio54的创建人 , 没有Studio54 , 就没有今天地球上的大多数夜店 , 这个俱乐部让名流和普通人站在同一个舞池里舞到天亮 。而恰恰是那些餐厅、那些非房业态 , 才是Edition的基因与品牌文脉 。
如果以感性一点的目光来看 , 酒店其实是一个代表美与善的行业 , 他人的惋惜 , 或恰是选择者催生无限热情的原因所在 。我们固然可以用投资的目光来评判一家酒店 , 但从长远来看 , 市场不需要太多完美的投资产品 , 而更缺乏有独特闪亮内容所在的产品 。
回望百年前 , 酒店是一个不断做加法 , 将新的服务、新的设备引入的过程 , 并最终成就了轰轰烈烈的大酒店时代;如今 , 精选服务酒店 , 是小心做减法 , 又加以创新的新进程 , 或正开启一个全新时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