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北交所市值一哥”的“抗日”往事( 五 )


这些优势,值得参考 。
但日本制造业似乎缺乏破局的气质,难以做到从0到1的革新 。一旦在技术根基上出现大方向变革,相关企业往往难以跳出舒适区 。比如苹果手机问世后,日本电子产品迅速出现衰退;日本芯片行业曾做到行业第一,却无法适应GPU诞生而快速衰落——原因之一是创新力不足 。
如果说,中国锂电池专精特新企业在政府政策保驾护航和技术研发上,是实现突围的第一步,那么未来要与日本较劲,着力点不是消防和服饰,而是寻求从技术根源上的新路线 。
投稿|“北交所市值一哥”的“抗日”往事
文章图片

制图:立方知造局
在锂电池行业中,《中国制造2025》明确,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分别达到300Wh/kg、400Wh/kg和500Wh/kg 。
如今第一个小目标已经实现,但能量密度最高的三元锂电池已经逼近理论极限 。
新的负极材料是什么,中国将亮出怎样的技术底牌?成为行业第一后,中国企业需要继续思考,如何引导行业上的新变革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回顾中国锂电池负极行业突围往事,立方知造局看到,中国制造业故事轨迹有时是相似的——从被外企割韭菜、打压起步,到技术突围,直至后发者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政策扶持,快速成长,后来者居上 。
这条轨迹的起点是受制于人的血泪,通往未来之门的,是行业中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们继续投入研发,从技术根基上实现突破 。
【投稿|“北交所市值一哥”的“抗日”往事】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浓缩着一段中国制造业不停歇的奋进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