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的“终局”?( 三 )
如何弥补呢?有网友调侃 , “捅根长杆子 , 让视觉感知设备在周围环境里保持最佳高度 , 啥都能看见 。”
但毕竟是调侃 , 一辆顶着五六米高杆子的车怎么能过隧道?真的有人会愿意购买这样一辆车吗?这样的思维模式无疑是线性的 。
而从古至今任何具有颠覆性的思维往往是非线性的 , 就比如曾经人们嫌马跑得太慢 , 并不是去养出跑得更快的马 , 而是发明了汽车 。
在单车智能出现瓶颈的当下 , 车路协同无疑是一个非线性解决方案的代表 。
车路协同的“递进式衍生”在和几个朋友探讨车路协同究竟能帮助单车智能解决什么问题时 , 一位自动驾驶工程师给我们通俗地讲述了他自己的见解:
“车企不能随意给汽车加装像机械式激光雷达那样夸张的大物件来保障汽车视野足够大 , 但倘若这样的感知设备是装在路边的 , 那大一点其实也就无所谓了 。在汽车经过时 , 路边视觉装置所探测到的信息能够瞬间传输到汽车内 , 供车内智能系统做出决策 , 那世界上就再也没有‘鬼探头’了 。”
诚然 , 当前的单车智能 , 感知装置研发其实是一定程度上在“戴着镣铐跳舞” , 囿于整车体积等诸多限制 , 车路协同是一个存在可实现性的弥补式解决方案 。
但是在事后的整理中 , 谈擎说AI发现了这位工程师朋友所言的完整性在于 , 其总结出了车路协同的四个缺一不可要素 , 即车端、路端、云端和传输能力 。也因此 , 想要实现车路协同 , 并非在路上装感知设备就能够实现 , 四者能否协作发展 , 才真正决定了车路协同的发展前景 。
尽管车路协同在理论上是可以突破单车智能“感知局限”瓶颈的 , 但当前赛道大部分玩家仍是在走单车智能的路线 。谈擎说AI认为 , 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思维
而车路协同则更像是“宏观协配”思维 , 我想要实现自动驾驶 , 我从公共设施切入 , 不需要把技术局限在一辆整车上 , 道路有多宽敞 , 我的自由度就有多宽敞 。但我的研发产物同时将让所有竞争对手受益 。与此同时 , 前期的研发、政策、法规等等破冰行动 , 都需要我来协调 。在这条路线上 , 企业更像是在做“慈善” 。
虽然车路协同解决无人驾驶终局问题的优势大于单车智能 , 但不难发现 , 这是一件投入产出比不明晰的事情 。也因此 , 在蘑菇车联已经与部分城市在智慧交通领域达成合作时 , 广汽新能源总经理古惠南却表示 , 在现阶段把道路复杂化容易“劳民伤财” 。
毕竟车路协同也需要单车智能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实现 , 而且当前的单车智能规模化水平普遍仍在L2 , 仍有发展空间 , 这也是为何最早的布局者特斯拉、Waymo等在当年都纷纷选择了单车智能路线 , 到如今也仍在坚持做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