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的“终局”?( 四 )


  • 职责
车路协同的设备研发和制造安装成本 , 谁来投入?投入后如何产出?以现有认知来看 , 当前蘑菇车联与衡阳、鹤壁等城市已经达成了部分合作 , 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 。
然而车路协同并非简单的两两合作就可以解决的 。相关的网络、供电、运维如何保障 , 又由谁在后续去负责相关物业?投入颇大 , 产出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在这条路上必然需要面临的 。
不难发现 , 车路协同不仅是需要造出更聪明的车 , 优化更聪明的路 , 而且也需要协同诸多产业 。车路协同也牵扯到了诸多交通、法规要素 , 似乎远不是一家企业之力就能够掌控的 , 不仅是需要各地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云服务供应商等部位协同 , 也必然离不开国家的强干预 。
这就意味着单车智能的布局往往是聚合式的 , 一个企业 , 一个项目 , 集中火力投入 。而车路协同的布局则像是碎片式的 , 需要一个统一战略的制定者 , 当前企业们面临无从下手的困局 , 即便当前蘑菇车联已经与部分城市建立了初步合作 , 然而整个概念似乎时有点像由于单车智能“感知困境”出现而剧烈升温的 。
就像曾经的Waymo估值已从最高点的近2000亿美元断崖式下跌到如今300亿美元左右 。任何剧烈升温的赛道出现 , 往往需要用一份冷思考去看待 。在诸多待攻克的难题面前 , 蘑菇车联们虽然给出了一个单车智能瓶颈的新解法 , 但真正想要落地也同样道阻且长 。
  • 规模
理论上来讲 , 一件产品或是技术往往需要经历了商业化、规模化之后 , 才能实现技术的迭代 , 从而进一步扩大商业化 , 往复循环 , 这是一个技术经久不息迭代的必备前提 。
其实不难发现 , 整个汽车电气化变革浪潮里 , 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智能化一定是更适合电动汽车吗?答案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当前汽车变革有两个风口 , 一个是电气化 , 一个是智能化 , 两个风口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联系 , 只不过碰巧在同一时空相遇 。
也因此 , 既然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大趋势 , 那么智能化又何必在燃油车上浪费时间呢?随着特斯拉、蔚小理等一众玩家都将智能化搭载到电动汽车上 , 自然就拉动了规模效应 。
回到主题 , 虽然车路协同一个设备可以服务众多路过的机动车 , 单车智能就显得前期成本更高 , 但做单车智能的玩家占主流就拉动了规模效应 , 前些年单车智能的诸多短板与高成本都在这两年被不断解决 , 这样的规模成本和技术沉淀优势 , 同样是车路协同玩家们当前所不具备的 。
写在最后关于车路协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既然现有认知内 , 光依靠单车智能基本不可能在未来实现绝对的无人驾驶 , 那么为何还有那么多玩家要“死磕”?
谈擎说AI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单车智能的终点并非在L5无人驾驶 , 而是在L4自动驾驶 。
关于单车智能 , 业内一直都有一个“攀登珠峰 , 沿途下蛋”的比喻 ,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 只要无法解决当前的“感知局限” , 就算是单车智能到了珠峰顶也无法达到L5无人驾驶 , 但L4的ODD大量场景则可以打通 , 底层的数据积累都是可以大量在ODD场景间复用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