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的故事典故,二十四孝分别指的是什么?( 二 )


八、拾葚异器
蔡顺 , 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 , 字仲君 。他少年丧父 , 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 , 又赶上饥荒 , 柴米昂贵 , 不足以供养母亲 , 只好拾桑葚母子充饥 。有一天 , 不巧遇到了赤眉军 , 他们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 “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 , 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 , 送给他三斗白米 , 一头牛 , 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 , 以示敬意 。椹 通“葚” , 桑树的果实 。赤眉军 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 , 因用赤色染眉做标识 , 故称 。
九、涌泉跃鲤
姜诗 , 东汉明帝时广汉(今属四川)人 , 娶庞氏为妻.夫妻十分孝顺 , 庞氏侍奉婆婆尤其勤谨 。婆婆喜欢喝长江水 , 虽然长江离他家有六七里远 , 庞氏也常去取水回来给婆婆喝 。婆婆又爱吃鱼 , 姜诗夫妇就常做鱼给她吃 。婆婆不愿意独自吃 , 他们就请来邻居老母一起吃 。有一次 , 因为风大 , 庞氏取水回来晚了 , 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 , 训斥一顿 , 把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舍家 , 昼夜辛勤纺纱织布 , 把积蓄起来的钱托邻居老母送回家中孝敬婆婆.时间一长 , 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的事 。让姜诗把庞氏请回来 。庞氏回家这天 , 院子里忽然出现喷涌的泉水 , 口味和长江的水一样 , 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庞氏用这些供奉婆婆 , 不必再到远处去取了 。
十、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 , 博学多能 ,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 , 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 , 他隐居以教书为业 , 终身不面向西坐 , 表示永不作晋臣 。他母亲在世的时候 , 生性胆小 , 惧怕雷声 , 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 , 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 。母亲去世后 , 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 。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 , 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 , 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 , 母亲不要害怕” , 他教书时 , 每当读到《蓼莪》篇 , 就常常泪流满面 , 思念父母 。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 , 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 , 到墓绕千回 。
十一、乳姑不怠
崔山南 , 名琯 , 唐朝博陵(今属河北)人 , 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 , 人称“山南” 。当年 , 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 , 年事已高 , 牙齿脱落 。祖母唐夫人那时还是崔家的少妇 , 十分孝顺 。每天梳头盥洗后 , 她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给婆婆吃 。婆婆不再吃其它饭食 , 数年之久 , 仍然身体康健 。一天 , 长孙夫人病重 , 把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 , 但愿新妇的孙媳妇也象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 , 果然象长孙夫人所说的那样 , 孝敬祖母唐夫人 。
十二、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 , 有个叫王祥的人 , 心地善良 。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 。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 , 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 , 搬弄是非 。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继母患病 , 他衣不解带侍候 , 继母想吃活鲤鱼 , 适值冬天 , 天寒地冻 , 冰冻三尺 , 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 , 解开衣服 , 赤身卧在冰上 。他浑身冻得通红 , 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 。正在他祷告之时 , 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 。王祥喜出望外 , 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 , 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 。王祥高兴极了 , 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 继母食后 , 果然病愈 。他的举动 , 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 , 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 , 留得卧冰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