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的故事典故,二十四孝分别指的是什么?( 四 )


十九、孝感动天
舜 ,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 五帝之一 , 姓姚 , 名重华 , 号有虞氏 , 史称虞舜 , 是瞽瞍的儿子 , 从小就很孝顺父母 。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 。舜的继母和异母弟象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 , 只有舜始终如一 , 不怨天尤人 , 对父母恭顺如常 , 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 , 引导其改过自新 。相传他的继母、异亩弟 , 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 , 从谷仓下纵火 , 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 , 继母与象却下土填井 , 舜掘地道逃脱 , 事后舜毫不嫉恨 , 仍对继母恭顺 , 对弟弟慈爱 。此超常之大孝心 , 感动上天 。当舜在山下耕田时 , 有神象相助 , 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 。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 , 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 , 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 , 以表彰他的孝心 。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 。人们赞扬说 , 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 , 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赞曰:队队耕春象 , 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 , 孝感动天心 。
二十、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 , 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三儿子刘恒 , 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 , 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 , 他的母亲患了重病 , 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 , 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 , 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 , 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 , 每次煎完 , 自己总先尝一尝 , 看看汤药苦不苦 , 烫不烫 , 自己觉得差不多了 , 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 , 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 , 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 , 汤药必先尝 。
二十一、啮指痛心
曾参(约前505一前436) , 字子舆 , 春秋时期鲁国人 , 孔子的得意弟子 , 世称“曾子” ,  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里穷 , 他常入山打柴 。有一天 , 家里来了客人 , 母亲不知怎么办好 , 看曾参还没有回来 ,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 , 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 , 于是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 , 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 , 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 , 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 , 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 , 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 , 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
【二十四孝的故事典故,二十四孝分别指的是什么?】
二十二、百里负米
仲由 , 字子路、季路 , 春秋时期鲁国人 , 孔子的弟子 , 性格直率勇敢 , 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 , 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 。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 , 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 , 尽到自己的孝心 。父母去世以后 , 子路南游到楚国 。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 , 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 。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 , 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 , 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 , 吃藜藿等野菜 , 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 , 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 , 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 , 犹念旧劬劳 。
二十三、芦衣顺母
周朝闵损 , 字子骞 , 是个孝子 。母亲早逝 , 父亲怜他衣食难周 , 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 , 后母生了两个儿子 , 待子骞渐渐冷淡了 。一年 , 冬天快到了 , 父亲未归 , 后母做棉衣偏心 , 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 , 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 , 父亲回来 , 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 。外面寒风凛冽 , 子骞衣单体寒 , 但他默默忍受 , 什么也不对父亲说 。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 。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 , 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 , 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 , 难分难舍 , 便跪求父亲说:“母在一儿单 , 母去三子寒 。”子骞孝心感动后母 , 使其痛改前非 。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 , 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 , 三子免风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