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统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扫墓等 清明节都有哪些风俗


清明节的传统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扫墓等 清明节都有哪些风俗

清明节的传统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扫墓等 。
1、荡秋千: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敢于冒险的精神 。
2、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3、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4、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5、扫墓:扫墓,即为“墓祭”,也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北方叫上坟,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 。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 。
清明的特点
【清明节的传统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扫墓等 清明节都有哪些风俗】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的写照 。
清明前是什么节气
清明之前是的节气是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7日之间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