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了很长时间还是朗诵不出好听的作品?( 二 )


“玩”朗诵很多年的“老师”教的所谓的感性的“经验”、凭感觉的东西 。我就不便评价了 。
经常听学朗诵的人说 。他们“教朗诵的老师”都是拿一些所谓的“名篇”、“美文”或者普通话60篇让学生读 。然后说:你的发音不准、你的重音不对、你的归音不到位、你不能那样读、你的毛病又犯了、你应该像我这样、你要一遍一遍地听……更多的是说学生普通话方面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模仿他(她)读 。但并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更好”;学生也只能是模仿着读 。并不清楚“该用哪些朗诵方法?这些朗诵方法的本质是什么?怎么做到?如何做更好?运用这些朗诵方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我曾经听过一位有20多年教朗诵的经验的“专家”给学生上课 。讲的是一首古诗 。可是讲了几个小时 。学生还是不会朗诵 。就连用了哪种朗诵方法也不清楚 。更不用说换了别的作品明白该怎么朗诵了 。只是按照这位“专家”的模式在读而已 。因为这位“专家”就是像上面说的那样教学生 。
先不说这些“老师”是不是真正懂朗诵艺术 。教学也是有方法的 。并不是谁都可以教好学生的 。
老师主要分为三类:
(1)98%左右的“老师”并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快速打好基础 。也没有独创的实用方法 。连“根据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情况因材施教”也做不到 。更不用说给予学生合适的启发和引导了 。这些“老师”只是拿着所谓的课件、教案读或者背 。只能称之为教师(以教书为谋生方式的人 。类似于画匠<以画画为生>) 。
(2)1.99%左右的“老师”可能在一个方面给学生指导、在几个点上给学生建议 。不过也不能快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也不能告诉学生独创的方法 。使学生一听就明白、一用就会;还不能启发学生通过思考、感悟将老师讲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更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这些“老师”可以称之为老师 。
(3)不到0.01%的“老师”不仅自己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独创的实用方法、讲得通俗易懂 。并且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 。也可以真正做到有针对性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告诉有差别的建议而且行之有效、学生可以快速改善 。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做得更好、发现更多的规律、总结出更好的经验;这样的老师才可以称为导师(真正的导师万里挑一都挑不出来 。这里的导师并不是指大学里的“导师” 。也不是现在那些所谓的“人生导师”、“职业导师”……) 。
正如《师说》中所说的“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目前 。绝大多数所谓的教“朗诵”的老师是在误导学生 。
(1)教的不是真正的朗诵艺术知识 。因为这些“老师”在那个位置上 。虽然不是真正懂朗诵艺术 。但是也得教给学生点儿东西 。怎么办呢?只好用自己会的一些东西当“朗诵艺术知识”了 。或者是播音主持、普通话方面的知识(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播音式”的朗诵、“成人范儿”的朗诵误区) 。或者是表演方面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表演式”的朗诵、“动作夸张式”的朗诵、“随意加东西式”的朗诵误区) 。也可能是自己多年“玩”朗诵的过程中想到的一点儿感性的东西(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拉调调式”的朗诵、“吼喊式”的朗诵误区) 。
(2)把不同声音特点的、风格有别的、对作品有不一样理解的学生教成了一个模式 。
2013年 。在一次全国朗诵大赛当评委时 。听到其中有几十个选手一张口就是差不多的模式 。听了一句话就感觉像是同一位“老师”的学生 。评选完之后 。工作人员调出这些选手的报名资料一看 。还真都是五**老师教的 。
2016年 。应某电视台之邀去讲座时 。有翁**和卢**两位学生的家长想请我给她们的孩子进行指导 。我先请这两位学生朗诵一下 。他俩一张口就感觉到有非常重的模式 。而且两个人的模式差不多 。我就问他们是不是和同一位老师学的“朗诵” 。他们说是同一个老师教的 。我告诉他们的家长:“他俩换别的作品进行朗诵 。还会有差不多的模式” 。请两位学生换了作品再朗诵 。他俩还是有同样的模式 。
每个人有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每个人有自己的声音特点 。每个人有自己对朗诵方法运用的理解……所以 。不同的人朗诵同一篇作品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而不应该“模式化” 。
(3)把学生的“朗诵”变成了一场“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