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14)


在这样的情况下 。苏轼看到茅山的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 。盐桥的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 。就疏通二河来打通航运 。又建造了坝堰、闸门 。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 。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 。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 。又把蔓菁堆积在湖中 。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 。以便通行 。
从此 。苏吴地区的人种一种菱的水草植物 。到春天拔除 。不留寸草 。苏轼还募人在湖中种菱 。使蔓菁不再生长 。同时 。苏轼取来救荒时剩余的钱一万缗、粮一万石 。和之前得到的剩余度碟一百份来招募工役 。
堤坝筑成后 。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 。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 。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
杭僧净源 。旧居海滨 。与舶客交通 。舶至高丽 。交誉之 。元丰末 。其王子义天来朝 。因往拜焉 。至是 。净源死 。其徒窃持其像 。附舶往告 。义天亦使其徒来祭 。因持其国母二金塔 。云祝两宫寿 。轼不纳 。奏之曰:“高丽久不入贡 。失赐予厚利 。意欲求朝 。未测吾所以待之厚薄 。故因祭亡僧而行祝寿之礼 。若受而不答 。将生怨心;受而厚赐之 。正堕其计 。今宜勿与知 。从州郡自以理却之 。彼庸僧猾商 。为国生事 。渐不可长 。宜痛加惩创 。”朝廷皆从之 。未几 。贡使果至 。旧例 。使所至吴越七州 。费二万四千余缗 。轼乃令诸州量事裁损 。民获交易之利 。无复侵挠之害矣 。
杭州著名僧人净源大师 。从前往在海边 。和外国商客来往 。外国海船到了高丽 。人们都称赞他 。元丰末年 。高丽王子义天来朝贡 。顺便去拜访净源大师 。到了这里 。却发现净源大师已经去世了 。他的徒弟私自拿他的画像 。附在海船中 。希望海船上的人能够告诉高丽人 。后来 。义天果然便派他的人来祭奠净源 。同时叫高丽人带着高丽国母的两座金塔 。说是祝北宋太皇太后和皇帝长寿 。
苏轼不接受 。上奏说:“高丽长久不来进贡 。我朝也没有给他们赏赐礼物 。现在意图进贡 。也不知道我们真正的态度 。所以带来了厚礼 。假借祭奠死去的僧人而行祝寿之礼 。倘若我代表朝廷接受了 。不回复他们 。他们会产生怨恨;如果接受了 。反而还要增加赏赐给高丽 。正中了他们的计谋 。臣觉得 。现在应不加过问 。让州郡官自己找个理由推辞他们 。那些庸俗的僧侣(指偷窃净源画像的僧人)、狡猾的商人 。给国家滋生事端 。这样的行为不可助长 。应当加以惩罚 。”朝廷都听从了苏轼的话 。
不久 。进贡的使者果然来了 。按照旧例 。使者所到吴越的七个州 。费用钱要二万四千余缗 。苏轼就下令各州酌量减省 。百姓获得贸易的好处 。不再有骚扰的害处了 。
浙江潮自海门东来 。势如雷霆 。而浮山峙于江中 。与渔浦诸山犬牙相错 。洄洑(huí fú)激射 。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 。轼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 。并山而东 。凿为漕河 。引浙江及溪谷诸水二十余里以达于江 。又并山为岸 。不能十里以达龙山大慈浦 。自浦北折抵小岭 。凿岭六十五丈以达岭东古河 。浚古河数里达于龙山漕河 。以避浮山之险 。人以为便 。奏闻 。有恶轼者 。力沮(jǔ)之 。功以故不成 。
钱塘江的潮水从海门由东而来 。有雷霆万钧之势 。而浮山屹立于江中 。和其他山峰犬牙交错 。每年冲毁的公船、私船数不胜数 。因此 。苏轼建议从钱塘江上流有个叫石门的地方 。沿着山向东 。开凿运河 。引钱塘江水和各山谷的水二十多里进入江中 。又沿着山修筑堤岸 。不足十里就到达龙山大慈浦 。从浦以北曲折抵达小山岭 。开凿山岭六十五丈以达领东的古河道 。疏通古河道几里到达龙山的运河 。来避开浮山的险处 。人们认为很好 。计划上奏 。有嫉恨苏轼的人竭力阻挠 。最终未能实施 。
轼复言:“三吴之水 。潴(zhū)为太湖 。太湖之水 。溢为松江以入海 。海日两潮 。潮浊而江清 。潮水常欲淤塞江路 。而江水清驶 。随辄涤去 。海口常通 。则吴中少水患 。昔苏州以东 。公私船皆以篙(gāo)行 。无陆挽者 。自庆历以来 。松江大筑挽路 。建长桥以阨塞江路 。故今三吴多水 。欲凿挽路、为十桥 。以迅江势” 。亦不果用 。人皆以为恨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 。有德于民 。家有画像 。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
不甘心的苏轼再一次上奏 。说道:“三吴的水 。汇聚为太湖 。太湖的水 。流入松江 。再入大海 。大海每天涨潮两次 。海潮浊而松江水清 。潮水常常要淤塞江流 。而江中水流很清 。经常随时把沙土冲去 。所以海口常通 。吴地很少闹水灾 。从前苏州以东 。公船、私船只都撑着篙行驶 。没有人在陆地上拉纤绳的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以后 。在松江上很多人都拉着纤绳行驶 。导致拥堵 。无法流通 。所以现在三吴多有水灾 。必须要在拉纤绳的路上凿孔、造孔桥 。才能加速江水的流量 。”但苏轼的提议仍然没能实行 。当时的人们都感到遗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