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九 )


【2】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 。曾举百万大军南征东晋 。在淝水之战中惨败 。不久后卒于非命 。十年后 。前秦灭亡 。
【3】齐桓:指春秋时期齐桓公 。使用管仲振兴国力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4】燕哙:指战国时期燕国大王哙 。哙重用子之。导致国家大乱 。
【5】谢景温:王安石变法支持者 。《续治通鉴长编》记载:谢景温诬陷苏轼回川葬父时贩私盐 。古代官盐是重要的财政收入 。贩私盐在历朝历代基本都是违法的 。
【6】杭州:熙宁四年(公元1071) 。36岁的苏轼主动请求到外地任职 。担任杭州通判 。这是苏轼第一次在杭州任职 。他与历届太守关系都比较好 。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 。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 。若自朝廷 。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 。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 。朝廷知法害民 。罢之 。
有盗窃发 。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 。卒凶暴恣行 。至以禁物诬民 。入其家争斗杀人 。且畏罪惊溃 。将为乱 。民奔诉轼 。轼投其书不视 。曰:”必不至此 。”散卒闻之 。少安 。徐使人招出戮之 。
熙宁七年 。公元1074年 。39岁的苏轼被改任密州知州 。在担任密州知州期间 。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 。于是 。担任知州的苏轼对负责此事的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 。如果出自朝廷 。谁敢不服从?现在却出于司农寺 。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 提举官吃惊地回答说:“你可以晚一点推行新法 。”不久后 。朝廷知道这一法令有害于百姓 。果然撤销了它 。
后来 。听说有强盗作案 。安抚司派三班武官 。带领骄悍的兵卒来捕捉 。兵卒凶暴横行 。诬陷百姓藏有宫禁之物 。进入百姓人家争斗杀人 。而后畏罪逃散 。知情的百姓赶紧告诉了苏轼 。苏轼把控诉书扔在地上不看 。说:“情况不至于你说的这样 。”逃散的兵卒听说了这件事 。稍为安心 。苏轼再慢慢地派人将他们招引出来 。然后使他们伏诛 。
这是《宋史》记载的苏轼在密州期间的政绩 。我们熟知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等名句…都是在山东密州任职期间所作 。当时苏轼年40岁左右 。
【1】密州: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淮坊市诸城县级市 。熙宁七年 。公元1074年 。39岁的苏轼被改任密州知州 。
【2】司农寺:熙宁三年 。废制置三司条例司后 。由司农寺主持推行青苗、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等新法 。并考核升黜诸路提举常平官 。
【3】手实法:是各地百姓根据官定格式自行申报自家田产、财产等家业 。朝廷再根据各地汇总的情况分摊各户应纳钱额 。不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 。
【4】三班使臣:对三班院的大小使臣统称 。一般由武将担任 。
【5】密州生涯:熙宁七年1074年11月/39岁—熙宁九年1076年/41岁 。苏轼在此创作《江城子 记梦》以不思量、自难忘怀念亡妻;《江城子 密州出猎》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表达了抗敌的主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可以说 。密州生涯是苏轼人生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 。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 。泛于梁山泊 。溢于南清河 。汇于城下 。涨不时泄 。城将败 。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 。民皆动摇 。吾谁与守?吾在是 。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 。呼卒长曰:”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chái)小人 。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běn chā)以出 。筑东南长堤 。首起戏马台 。尾属(zhǔ跟随聚集)于城 。雨日夜不止 。城不沈(chén通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 。过家不入 。使官吏分堵以守 。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为木岸 。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
熙宁十年4月 。公元1077年 。42岁的苏轼调任徐州知州 。当时正直7月降雨季节 。黄河在徐州曹村决口 。泛滥到梁山泊 。流入南清河 。汇集于徐州城下 。眼看着水位上涨 。如果不及时排泄 。城墙将要被浸坏 。
这种情况下 。富裕的百姓们争相出城躲避洪涝 。苏轼说:“富人都出城了 。平民百姓的心又被动摇 。我应该和谁守城呢?但我相信 。只要我在这里 。洪水不可能冲倒城墙 。”所以 。苏轼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同时 。苏轼亲自到武卫营去 。对士兵长官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 。事情紧急 。你们虽是禁军 。姑且给我出力 。”士兵长官说:“太守都没有躲避水患 。我等下属官吏 。更应当效命朝廷 。”于是 。苏轼率领兵卒拿着铁锹等工具 。筑起东南长堤 。从戏马台开始 。直到城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