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是谎言还是事实?为何很多人对这句话嗤之以鼻?( 三 )


当然 。明朝讲究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没有战略进攻 。太注重防守 。也是被人嗤之以鼻的理由
纵观明朝历史 。对外关系上远远比不上汉唐的强势 。但是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 。明代的君主都没有屈膝投降或者逃跑的 。这一点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相结合 。构建了明王朝对外的强硬态度 。

“天子守国门”是谎言还是事实?为何很多人对这句话嗤之以鼻?

文章插图
但明朝整体而言不如汉唐强势 。也是事实 。所以总有人对此不屑一顾 。或许说就是嗤之以鼻吧!
咸丰帝赖在热河 。不愿返回京城 。据说各路赴援之兵 。却争先拱卫 。军威益壮 。众志益坚 。英法贼军 。当不战自溃 。
大臣们的话 。说得够委婉 。给咸丰皇帝留足了面子 。事实上 。就是典型的春秋笔法而已 。
明末崇祯皇帝 。在李自成军即将破城之时 。居然不肯迁都逃跑 。而是发出“朕不能守社稷 。然能死社稷”的肺腑之言 。据说还立下了“朕死无面目见祖宗 。自去冠冕”遗嘱 。然后 。从容登煤山而自缢 。
与此对比 。清朝的咸丰帝 。在英法联军侵入之际 。竟然不尽清朝君王的职责 。又何必对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这样的古训嗤之以鼻呢!
其他观点:
此言是对古春秋\"礼记.曲礼\"中的君王死社稷的对应 。也是事实 。却发生于明朝 。从明代学者黄宗羲的:昔日之都燕 。则身守夫门庭也 。认定当时燕王朱棣发靖难取皇位后为明成祖 。却从南京迁都北京 。临北元(蒙古)强敌很近 。几乎等于皇帝亲临边城护守国门一样 。北京旧称燕(京)是避开元京大都的称谓 。那为什么多人嗤之以鼻呢?有两方面耒说明:一 。朱元璋立朝时 。将儿子在內封边疆十国 。就是为明不受北元和外族侵挠而设的戍边封地 。没想到在他死后 。由燕王夲人夺了权还迁了都 。这已破坏了朱元璋的设定的国策了 。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间 。虽对外有剿除与清扫边境外患的原定政策 。但朱棣迁都只表他一人决心 。并没阻止北方强敌的侵扰以至发生于英宗失败的土木之变 。反而遭致成龟缩防御 。而任蒙等外族常扰掠河套及北部边境 。也就是形成相反效果 。二 。其实 。明的能才 。名将很多 。只有皇帝昏庸而让民无奈 。如北京被囲之所以未被攻陷 。是有忠良于谦坚决组织全民抗敌的结果 。明有历史良臣张居正 。还有抗日常胜将军戚绩光 。他后调北辽守边也是所向无敌 。还有后耒清军最忌而长败于手下的袁崇焕(如岳飞一样被昏君处死) 。由上可见 。天子守国门 。只是口头的空话 。离开人民 。及良臣能将 。昏君注定会失败的 。历史多少重复 。令人嘘唏不己 。
其他观点:
天子守国门 。是喻意 。不是身体力行 。意即国之安危 。决定于最高统帅的能力与智慧 。但有不少人直观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将这句话的意思弄错了 。所以这句话本来很有道理 。应该认可 。由于不懂才嗤之以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