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心房颤动治疗首选

心房颤动治疗首选方案 。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临床数据,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房颤患者心房颤动发作频率,从而改善预后 。近日,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心房颤动发作频率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临床心血管病学卷第11期(jacc):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进展和影响因素分析(2018)(英文)上 。
(一)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悸、胸闷和运动耐量下降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有一些心室率不快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原因做心电图时发现 。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短绌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图1) 。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并伴有快速或缓慢心室率,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 。血栓脱落可致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
(二)分类
根据心房颤动的表现、持续时间、终止方式将心房颤动分为5类,见表1 。
心房颤动分为5类
(三)流行病学
据估计,截至2010年,全球心房颤动患者估测约3 360万例 。2010年全球有2 100万例男性及1 260万例女性患有心房颤动 。我国心房颤动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7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0.43%和0.44%,≥60岁的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83%和1.92% 。心房颤动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 。心房颤动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卒中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
许多疾病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并增加心房颤动并发症 。目前已明确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酗酒,与心房颤动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瓣膜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肾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 。控制和治疗这些因素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 。
(二)电生理机制
可能与心房颤动有关的电生理机制有局灶激动、多子波折返和转子等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的子波,或有多个折返环参与 。
(三)病理生理机制
1.心房重构:
心房重构早期表现为以电生理及离子通道特征发生变化的电重构,晚期则表现为心房的纤维化、心房增大、淀粉样沉积、细胞凋亡等组织结构改变的结构重构 。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心房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表达增高,促进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
3.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
有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组织存在炎性细胞浸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 。心房肌组织中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改变 。
4.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 *** 均可引发心房颤动 。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根据症状特点、体格检查、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可明确心房颤动的诊断 。
1.症状:
部分心房颤动患者可完全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心房颤动本身的症状主要是心悸,程度轻重不一 。一般阵发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较重 。少数患者有胸闷、头晕、黑矇 。心房颤动发作时,由于快速心室率和心输出量的下降,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并可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如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