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集》收录支遁各种形式的诗作(诗、铭、赞并序)共38首(上卷18首,下卷14首,补遗6首),为现存支遁作品中数量最多者 。如果说《大小品对比要钞序》最能完整地反映支遁的佛学思想,那么其诗作便最能表现支遁的思想风格,这与魏晋玄风和支遁名僧名士的身份是相应的 。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支道林以“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立论,创立了般若学说“六家七宗”中的即色宗 。尽管他对般若学说的“性空”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所创“即色”理论受到了后人的批评,作为即色宗的首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支道林以他独到的见解,为《庄子?逍遥篇》重新作注,赋予“逍遥”以新的涵义,谓之“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但能超然于这些事物之上,不论是非得失,自由自在 。在支道林之前,向秀和郭象曾为《庄子》全书作注,注本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支道林《逍遥论》写出来以后,玄学名流们立即趋之若鹜,认为支氏“新解”远远超过郭氏旧注 。这位投身佛门的理论家竟然让那些玄学家们佩服得忘记了自己的老前辈,足见支道林谈玄的影响之大!
支道林就是这么一位出入于佛、玄之间,左右逢源的文化名人,说他是精通玄理的出家人,或者身披袈裟的玄谈家,都不过分 。
【后世评价】
支道林死后,无论是佛学界,还是玄学界,都对他极尽颂扬之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支道林谈玄”,反映了一种时尚,一种历史现象 。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亦玄亦佛、玄佛合流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国以儒学为主体,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玄学),逐渐掺入了佛学的成分;另一方面,也表明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熏陶和改造下,渐渐擅变为中国佛教 。所以,支道林谈玄,在中国文化史上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涵义,是切不可轻视的 。以中国思想来理解佛教或赋予佛教某种中国化的形式,是建设中国佛教的必要手段 。佛道渗透、佛玄交融本为魏晋时期思想环境的一大特点,就禅学而言,支遁以中国化的形式对佛教禅学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并通过其实践提高了禅学的地位,扩大了禅学的影响,这就是支遁禅学思想的意义所在 。
Top2 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
【人物简介】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 。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 。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 。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
【生平事迹】
自小出家志坚贞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 。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 。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 。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 。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 。十岁时,父亲去世 。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 。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 。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
推荐阅读
- 藏红花泡水重复泡几次
- 香山教寺在什么地方 海南香山在什么地方
- 冀东水泥集团最新消息 冀东水泥集团简介
- 苗苗楚乔传演谁
- 读书的得与失有哪些,你有因为读了书或者没读书带来的得失吗?
- QQ音乐播放器如何使用电台?使用电台的几个步骤
- 生菜怎么种植容易发芽
- 为何后代历史学家很少提起天启大爆炸?
- 男人脱发秃顶患这种癌风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