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_后现代主义电影特征( 七 )


影视的观念 , 就是人们对于影视的理性的认识、理解与把握 , 是人们的一般社会文化观念在影视中的体现 , 也是人们对影视实际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价值取向、价值理念的理性的认识、理解与把握 。
从人们的一般社会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与影视的价值理念的比较中 , 我们可以见出 , 有时影视的价值理念超前于人们的一般社会文化观念 , 这时影视可能充当社会文化变革的先锋的角色;有时影视的价值理念滞后于人们的一般社会文化观念 , 这时影视可能就充当了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保守的角色 。
从影视观念自身的变革来看 , 除了大的社会生活环境变革的冲击与影响 , 大的社会文化观念的冲击与影响 , 其自身也必然会进行着观念的演革与嬗变 。尽管与物质层面的变革相比 , 观念层面的变革要艰难、缓慢得多 , 但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变革 , 终究要极大地 *** 、影响着观念层面的变革 。而影视一旦在观念层面发生剧变 。势必极大地反作用于影视的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 , 使其相应发生剧变 。
这里仅从影视的文化角色定位和其功能的定位上来看影视文化观念层面的一些情形 。
影视的文化角色定位 , 包括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及边缘文化几种情形 。影视文化角色定位于主流文化 , 意味着影视生产与传播将围绕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 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中国影视“喉舌”、“二为”、“主旋律”等概念典型、生动地表述了其主流文化的角色定位) 。影视文化角色定位于精英文化 , 意味着影视生产与传播将围绕影视生产与传播主体个性化乃至个人化创作与思考的需要 , 更多体现影视生产与传播主体个性化乃至个人化的意志(所谓“创造性”、“独特性”、“经典性”等) 。影视文化角色定位于大众文化 , 意味着影视生产与传播将围绕大众普遍的、当下的情感心理诉求 , 满足其普遍的、当下的情感心理需要(如所谓“通俗性”、“流行性”、“好看”、“时尚性”等) 。影视文化角色定位于边缘文化 , 意味着影视生产与传播将围绕非主流、非大众也可能非精英的那些影视生产与传播主体的极端个人化的理念 , 有时可能是影视生产与传播主体借助影视手段、方式对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感性表达 , 有时可能是影视生产与传播主体对于影视自身手段、方式的可能性的开掘与探求(如所谓“实验性”、“先锋性”等) 。
由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边缘文化自身价值理念的差异 , 而使得影视文化角色的定位 , 对于影视观念的呈现、体现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 , 这几种影视文化角色定位的情形 , 揭示的是极端典型的状态 , 而事实上 , 具体的影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 , 这几种观念经常会纠结在一起 , 我们只能约略地判断其主导观念的倾向 , 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判定为“非此即彼”的单一价值取向 , 不然 , 怎样解释影视生产与传播中经常出现的“雅俗共赏”的情形呢?
而在影视功能的定位上 , 情形可能会更为复杂 。影视的功能内容包括娱乐消遣的、宣传教育的、信息传播的、审美的、认识的等几个方面 。影视功能定位于娱乐消遣 , 意味着影视生产与传播将围绕着大众普遍的、当下的轻松愉悦的感官享受 , 而努力去适应、迎合乃至超附加媚俗 。尽管娱乐消遣本身也有层次高低之分 , 但上述特质应当不可或缺 。娱乐消遣往往排斥深度的、个性化的体验与思考 , 同时由于其容易满足大众普遍的当下的某些情感心理需求乃至感官 *** 需求 , 而赢得较高“票房价值”或“收视率” , 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 , 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追求“娱乐消遣”功能 , 就能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经济效益) , 真正的有较高经济效益同时又实现“娱乐消遣”功能的影视产品 , 也往往需要一定的思想容量特别是智慧含量 。“通俗”并不等于“庸俗”乃至“低俗” 。影视功能定位于宣传教育 , 意味着影视生产与传播将围绕着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当下人们普遍认同并普遍需要的某种或某些理念来予以传达 , 在这里 , 尤为重要的是当下的政治理念和道德理念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 , 都必然会对影视生产与传播进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的政治理念、道德理念的制约 。各国影视生产与传播的审查、监督机制尽管有差异 , 但也有许多共同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走向极致的“宣传教育”影视产品 , 往往体现出概念大于形象、抽象大于具象的特点 , 有些未必认真投入生产与传播(或不认同这种理念而敷衍了事)的此类影视产品 , 有可能得到主流文化或一部分接受者的认同 , 实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 但由于此类影视产品“说教味”太浓 , 而常常达不到其预想的效果 。当然 , 真正好的“宣传教育”影视产品 , 应“寓教于乐” , 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 。虽然大多数此类产品社会效益转好 , 经济效益较差 , 但优秀产品理应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或“双赢”) 。影视功能定位于审美 , 意味着影视生产与传播 , 将围绕当下人们普遍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取向 , 满足当下人们普遍的审美需求 。但审美取向、审美趣味、审美需求往往既有共同性 , 又有个别性 , 既有可以理念地表述的 , 也有“不可理喻”、“莫名其妙的” 。影视产品的审美功能的实现 , 常常不易单独地抽取出来 , 因为它总是与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心理、情感的总体需要的特征联结在一起 。影视功能定位于信息传播或认识 , 是比较理性的一种选择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 影视的生产与传播当然离不开其信息传播和认识的功能 , 但这种比较理性的功能选择能独立实现吗?实际上与审美功能的实现相似(只不过“审美”更为感性) , 影视生产与传播在信息传播和认识功能的实现上 , 也往往不能单独地抽取出来 , 而需一定的外在“包装”和内在内容的展现 。(如依托于一个感人的故事或一个真实的事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