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走马灯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六 )


正太林:这两天我正在查找关于“帝吧FB出征”的资料,你们当年参与过吗?
脑洞薛:不明觉厉啊,帝吧是什么鬼?
中二王:帝吧挺有名的,“ *** 丝”就是从帝吧传出来的 。“帝吧出征”当年可是全网刷屏的!
脑洞薛:哇!666
脑洞薛:要我说,帝吧既然这么爱爆吧,不如去爆明星贴吧,和脑残粉的战斗力比比谁更强 。
女神疯:哈哈哈,这是养蛊吗?不过现在的脑残粉护起主来,确实一个比一个奇葩 。
女神疯: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新人逆袭上位,什么都没有的话,我都没动力在豆瓣开直播贴了 。
脑洞薛:23333333,你开直播倒是值得吃瓜群众好好围观了 。
——选自《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
邵燕君认为,虽然她一直在学习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但是近年来她越来越发现,一个个流行词开始连接成一套意义的体系 。“现在的流行词其实都能写一个词条,理解它需要同时理解很多别的词汇,有的时候我们这代人偶尔能学一两个,但是一旦年轻人开始完全用自己的话语来对话时,我们就完全插不上嘴,就像学者之间开始用专业的学术话语对话一样” 。在维舟看来,连成片的流行语正在生活中筑起一道墙,对不习惯这类语言的中老年人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流行语的力量逐渐变强,中老年人就感觉到了要追随年轻人话语的紧迫感,但是这个往往是不那么容易达到的 。”
上世纪70年代,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后喻文化”的概念,用以指代广泛出现于二战后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年老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反向社会化”现象 。社会学家周晓虹近年来也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 。他认为,相较于父辈,新一代的年轻人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受教育的机会,同时,数字媒体的广泛普及使得他们拥有了更加广阔的与他人建立交流的渠道,这一切都极大地拓宽了年轻人的认知边界和知识迭代的速度,由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成为了“教育者” 。在某种程度上,流行语的出现对中老年人的冲击,是这种文化变迁的表征之一 。
在周晓虹看来,“文化反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提高了青年一代在家庭及社会中的代际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年长一代适应变迁社会的能力 。维舟在对谈中也认为,流行语的流行有其文化上的积极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隐患 。“现在的一个现象是,跟不上流行语浪潮的人往往会被给予一个比较负面的评价 。我觉得这背后有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可以在‘进步’中包容那些希望坚持‘保守’的人 。如果我不是非常情愿‘跟上’这个时代,我是否也可以得到尊重与肯定 。”
读者在活动现场做笔记 。
维舟的观点将流行语与一个更宏观的社会问题勾连在一起,这个问题关乎“数字鸿沟”,也关乎一个社会有关“进步”的话语 。今年的疫情,使得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遭遇的困难暴露在大众视野中(《新京报书评周刊》追问2020系列第二场-系统围城将讨论此话题) 。不过,与思考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一问题同样重要的,是思考另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即“数字鸿沟”背后可能隐藏的有关“进步”的叙事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就发现,历来有关老年人数字技术使用的研究,常常预设了一个“落后-先进”的二元对立,老年人对数字技术及新话语的不熟悉,往往被当作一种需要被矫正的偏差行为 。这种将追赶数字潮流视为不言自明的趋势,而将不适应数字潮流视为异常的叙事值得反思 。类似的反思,同样也应当存在于我们看待流行语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