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茶的工艺特点,工艺有哪些改革?


仙人掌茶的工艺特点,工艺有哪些改革?

文章插图
一、加工工序
1.杀青
杀青对仙人掌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高温 , 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 , 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 , 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 , 使叶子变软 , 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 。随着水分的蒸发 , 鲜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 , 从而是茶叶香气得到改善 。除特种茶外 , 该过程均在杀青机中进行 。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有杀青温度、投叶量、杀青机种类、时间、杀青方式等 。它们是一个整体 , 互相牵连制约 。
2.揉捻
揉捻是仙人掌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 。通过利用外力作用 , 使叶片揉破变轻 , 卷转成条 , 体积缩小 , 且便于冲泡 。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 , 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 。制仙人掌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与热揉之分 。所谓冷揉 , 即杀青叶经过摊凉后揉捻;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的揉捻 。嫩叶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 , 老叶宜热揉以利于条索紧结 , 减少碎末 。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 , 大宗仙人掌茶的揉捻作业已实现机械化 。
3.干燥
干燥的目的 , 蒸发水分 , 并整理外形 , 充分发挥茶香 。干燥方法 , 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 。仙人掌茶的干燥工序 , 一般先经过烘干 , 然后再进行炒干 。因揉捻后的茶叶 , 含水量仍很高 , 如果直接炒干 , 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 , 茶汁易粘结锅壁 。故此 , 茶叶先进行烘干 , 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 。
二、工序改革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 , 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
 , 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 , 直接烘干的做法 , 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 , 保持茶的香味 , 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 。《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 , 曰片茶 , 曰散茶” , 片茶即饼茶 。
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 , 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 , 一甑微蒸 , 生熟得所 。蒸已 , 用筐箔薄摊 , 乘湿揉之 , 入焙 , 匀布火 , 烘令干 , 勿使焦” 。
【仙人掌茶的工艺特点,工艺有哪些改革?】由宋至元 , 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 , 到了明代 ,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 , 废龙团兴散茶 。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 , 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 , 然而 , 使用蒸青方法 , 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 。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
炒青仙人掌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 , 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 , 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 , 有炒制时间不常 , 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仙人掌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
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 , 炒青茶逐渐增多 , 到了明代 , 炒青制法日趋完善 , 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 。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 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 参看附录中仙人掌茶制造工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