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文章插图
【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一统之后 。因为中国的商业已经差不多凋零了 。朱元璋指定的商税是三十税一 。并且将盐铁牢牢的握在国家手里 。制定了相关的中开法 。
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文章插图
所谓的郑和下西洋 。也是政府主持的以维系朝贡为目的的官方贸易 。跟民间是没啥关系的 。
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文章插图
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文章插图
到了崇祯年间 。因为皇帝的“胡闹” 。文臣们失去了对皇帝的忠诚和信任 。转而开始自保 。其中不只是东林党 。啥派别的都有 。总之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坚决跟皇帝对着干(皇帝对不起在先) 。导致直到明朝灭亡了 。也没有好好利用过商业资产 。
其他观点:
明朝早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江山永固 。当然 。问题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但是放在明初的国际格局下 。明朝自觉还是能够镇得住那些不安定因素 。后期的朝廷也非常清楚的看到了此案正枯竭带来的危害 。并做了适当的小修小补 。
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文章插图
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 。朱元璋自己就带有浓厚的反商业色彩 。当他的军队已经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方后 。自然会对商业活动做进一步的限制的打压 。因为按照他老人家的治国理念 。商业会拉动社会资源和人口的流动性 。这非常不利于他想要的那种人人落地生根式的集权控制 。
所以在有明一朝 。在商业占经济比重中成分较多的地方 。往往损失惨重 。这些地区也就和传统封建传统较为牢固的地方一起 。成为了大量明朝农民起义的策源地 。比较突出的几个地方是山西、广东、福建......
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文章插图
明朝朝廷很快也发现了商业衰退所造成的危害 。但因为其主要财政收入源自农业税和日常各类盘剥、摊派 。所以并不会觉得有多么重要或不妥 。甚至于官营的市舶司 。也通过朝贡名义掌握了少有的国际性贸易活动 。很好的补充了明朝糟糕的财政结构 。
而且在明朝初期的东亚大陆与周边地区 。很多原来的地区性力量处于一个衰退期 。那种过去逼迫宋朝开市的辽国、西夏 。都不复存在 。留下用朝贡贸易就能够应付的东察合台汗国、朝鲜、安南、琉球等次要势力 。所以 。那些与这些国家有贸易需求的地方民众 。也很难借助贸易来提升自己的团体实力 。面对明朝的国家力量打压 。非常的脆弱不堪 。
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文章插图
最后 。还是因为内外形势的双重变化 。促使明朝不得不做出改良让步 。一方面是为维持高压控制而不断扩编的各级行政人口 。另一方面是国际形势变化带来了日渐强势的周边力量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 。这两种因素还是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 。既让明朝的财政日益吃紧 。又让商业需求得到更多非官方力量的参与 。
所以 。在明朝后期还是搞了诸如月港开关一类的贸易改良活动 。但请注意 。这种只是改良而不是什么改革 。因为明朝对于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控制方式并为做出任何调整 。不断扩大的在编行政人员 。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可同样也是明朝维系控制力的必要手段 。所以 。即便是限量开放的月港 。都有专门的官员和皇帝委派的太监一起严格监督 。目的并不是发展商业 。而是为朝廷补充财政亏空 。
其他观点:
明朝的财政问题并非因为重农抑商 。财政枯竭这个说法本身也值得商榷 。不过财政危机确实存在 。朝廷也并非没有看到 。最典型的就是张居正改革 。史称万历新政 。张居正最后虽然下场比较惨 。但他的改革无疑为明朝续了几十年的命 。
明朝财政危机主要原因是开支过大 。尤其是皇室宗亲、官僚俸禄以及军费开支的无限膨胀 。耗尽了有限的收入 。而财政收入的增加却远远赶不上开支 。征税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 。缺乏弹性 。明朝后期商业繁荣 。但由于征税方法落后 。朝廷从工商业以及海外贸易所征到的税收非常少 。随着边患问题加重 。腐败愈演愈烈 。财政开支越来越大 。税收的压力都加在农民身上 。引起农民反抗 。而朝廷为了镇压内乱 。就需要更多的军费 。也就意味着需要加征更多的税 。就会引发更多的反抗 。陷入了恶性循环 。直至最终崩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