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好喝的酒是什么?( 五 )


生产厂家:大同市酒厂 。
其他观点:
竹叶青酒 。以汾酒为“底酒” 。保留了竹叶的特色 。再添加砂仁、紫檀、当归、陈皮、公丁香、零香、广木香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以及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 。精制陈酿而成 。使该酒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补血、顺气除烦、消食生津之多种功效 。竹叶青酒和名盛千年的汾酒 。同产于汾阳杏花村汾酒厂 。在第二、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 。均被评为全国十八大名酒之一 。该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 。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 。芳香醇厚 。入口甜绵微苦 。温和 。无刺激感 。余味无穷 。
竹叶青酒远在古代就享有盛誉 。当时是以黄酒加竹叶合酿而成的配制酒 。梁简文帝萧纲有“兰羞荐俎 。竹酒澄芳”的诗句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春日离合二首》诗中有:“三春竹叶酒 。一曲昆鸡弦”的佳句 。《水浒》中写道:“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 。可见 。竹叶青 。很早以前就成了宫廷御酒 。现代的竹叶青酒用的是经过改进的配方 。相传 。这一配方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者、著名医学家 。大书法家傅山先生设计并流传至今的 。傅山先生关心民间疾苦 。精通医道 。他寓良药于美酒 。使竹叶青酒成为今天名冠全球的佳酿 。解放以后 。杏花村汾酒厂的广大职工进一步发挥了聪明才智 。从精选药材 。浸泡兑制 。到勾兑陈酿等工序都建立了完整的竹叶青酒生产工艺 。使竹叶青酒具有酒体完整、谐调匀称、虽有多种药材香气 。但其中的任一种香气成份均不吐露的特色 。在全国配制酒类中独树一帜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年平均出口量近千吨 。远销五大洲 。在海外一些国家被誉为“仙酒” 。一九七五年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杏花村汾酒厂推广优选法 。对浸泡工艺等进行了反复试验和优选 。改进了操作规程 。使竹叶青酒的优质率由百分之三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二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扩建任务的完成 。汾酒和竹叶青酒的同步发展 。年产万吨名酒的规划 。将指日可待 。
传说一
传说很早以前 。山西酒行每年要举行一次酒会 。逢酒会这天 。大小酒坊的老板都把自己作坊里当年酿造的新酒抬一坛到会上 。由酒会会长主持 。让众人品尝 。排列出名次来 。
当时有家酒坊 。虽说是祖传几代的老作坊 。可年年酿出的酒总不见有多少起色 。每逢酒会评比 。总是名落孙山 。
这一年 。又要开酒会了 。老板只好吩咐两个小伙计备好一坛新酒抬去应景 。老板自己先走一步 。让伙计们随后就来 。这两个送酒的伙计早就摸透了老板的心思 。知道自家酒不好 。不愿早送到会上露丑现眼 。所以 。直磨蹭到日起三竿 。才抬上酒坛子出门上路 。
这天天气特别热 。头顶上的太阳象一团火 。两个伙计抬着一坛酒 。走着 。走着 。那汗水就从头发梢淌到脚趾尖了 。伙计俩走得又热又渴 。赶到正晌 。恰巧来到一片竹林子边 。一商量 。决定先把担子放在竹林里凉快凉快 。找个人家喝口水再说 。两人放好酒坛子 。前坡转 。后坡找 。唉!这前不靠村 。后不着店的地方 。别说找个人家 。就是找条小河沟喝口水也难呀!
伙计俩回到竹林里 。四只眼睛都落在酒坛子上 。找不到水 。就喝口酒吧!可是一掀开坛盖 。又犯愁了:满满一坛子酒 。没勺没瓢 。捧不起 。放不下 。咋喝法呀?
“嘿!有了!”小伙计眼睛一亮 。顺手从一株成竹上扯了两片大竹叶 。说:“咱俩捻个竹叶杯吧!”说着 。把竹叶捻成了两个小酒杯 。就你一杯、我一盅地喝起来了 。
做酒人喝酒 。那可真象喝水 。这伙计俩不知不觉就喝去了小半坛 。喝完酒 。汗消了 。嗓子眼也不冒烟了 。可望望坛里的酒 。这伙计俩傻眼了:只剩下半坛儿酒 。怎么去交差呢?还是年长的伙计有心机:“我说兄弟 。咱哥俩还是抬着赶路吧 。反正咱家酒不好 。等走到有水的地方 。渗上点水 。你不言 。我不语 。混过去就是了 。”
小伙计一听也是理 。便和年长的伙计抬起坛子就走 。走不多远 。只见一丛翠绿翠绿的大青竹 。竹丛旁边有几块大石头 。石头缝里渗出一滴一滴的清水 。滴滴落在石根底下一个巴掌大小的水湾湾里 。这伙计俩象遇到救命泉一样 。赶紧把酒坛子放下 。又摘了两片竹叶捻成杯 。蹲在小水湾边 。你一下 。我一下 。往坛子里加水 。说也奇怪 。别看这小水湾湾只有巴掌大 。可是不管他俩怎么舀 。湾里的水总不见少 。不一会 。就把坛子灌满了 。他们又趁便喝了几口 。觉得这泉水又凉又甜 。两个人看看时候不早了 。急忙抬起酒坛子上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