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精选15篇( 六 )


你有听过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 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 。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 , 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 。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期望儿女成才,期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 , 期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 。为此,他们付出了自我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习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 , 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 。而作为子女呢?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我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 , 终日无所事事 , 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 。我们又何曾好好的为我们的父母想过呢?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当做的 。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呢?他们期望子女早些回家 , 可他们的子女又不明白在哪里彻夜狂欢呢,我们会经常郁闷,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又是为了什么呢?有时候经常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发呆,总是在不停的问自我,这个社会是提高 , 还是退步了呢?
你明白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岁月赋予了母亲鱼尾纹,上帝带走了她青春的美丽 , 母亲放弃了这一却只为让子女幸福欢乐,当你身处异地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位白发沧桑的母亲,多少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呆呆的坐在门槛上,青筋满布、瘦骨如柴的双手捧着你留下来的照片,松弛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么期望儿女能来一通电话,多么期望儿女能够回家来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顿饭,陪她静静的坐一会 。晓寒凛冽、北风呼呼,冬雪寒彻了整个大地 , 雪野里一位银丝缕缕的老人,静静的立在雪地里,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 , 他缓缓的将烟递进嘴里微微的吸了一口 , 眯起眼睛来,吐出一片烟雾,老人呆呆的望着远方,那是儿女离开的地方,快过年了,他在等待,等着儿女们回来团聚,等着儿女们回来叫他一声“爸”,岁月的磨砺 , 使他的背在坚挺 , 却使他的步履在蹒跚 。天边一行大雁飞过,似乎演绎着回家的序曲,远方的儿女,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何时想过家中的父母已经年迈 , 需要他们的陪伴 。物质的生活是完美的,但父母不会向我们索求任何东西,难道作为子女的不应当时常回家看看吗?
也许,同学、朋友、爱人的生日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 , 并时时准备一份完美的礼物 , 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自我父母的生日 , 又有多少人亲自送上了一份完美的祝福?父亲节的时候,给爸爸买条鱼,学习、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给爸爸送过去,爸爸会乐的嘴也合不上;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买双袜子,亲自给妈妈穿上 , 妈妈眼睛里也会含着泪水,实在抽不出时间,三天两头打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 , 父母不求别的,只需望子女能够惦记着 。这些,你能做到吗?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 。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 , 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职责和根基 。” , 我们更应当牢牢的铭记: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
生儿育女循环理 , 世代相传自古今 。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
家贫才能出孝子 , 鸟兽尚知哺育恩 。
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
孝经读后感(八):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 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 。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
在我国 ,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很多言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