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么 不同地方的习俗及吃法( 三 )


孔子说:“此浮萍果也 , 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
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拿手,从此以后 , 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 。
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 。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
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 。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 , 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 。
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 。洪宪当年传禁令 , 沿街不许喊元宵 。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 , 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 。
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 。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 。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 , 称“五味元宵” , 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
冬至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 名目繁多 , 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 。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 , 为医圣张仲景首创 。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中 , 就提到这种食品 。
据三国魏人张揖着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 , 访病施药,大堂行医 。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 , 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 , 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 , 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 , 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 , 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 , 也叫“饺子”或“扁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