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投资人从没爱过“刘畊宏”

健身|投资人从没爱过“刘畊宏”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tical) , 作者 | 喜乐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这两天我和不同的投资人、FA朋友聊天时 , 发现有一个话题大家都挺爱聊:居家健身这个赛道究竟是不是to VC产业?
这个问题不是空穴来风 , 无论是2021年健身镜颇受资本吹捧 , 还是5月以来明星刘畊宏在抖音刮起了健身风 , “居家健身”这四个字看上去既合理又有市场 。
但我聊下来发现 , 投资人并不那么看好这条赛道 。
讲讲Keep融资史的B面提到居家健身 , 不得不说说Keep 。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 成立于2014年的Keep一共完成过8轮融资 , 最近一次是在2021年1月 , 投后估值为20亿美金 , 之后于2022年3月递交了招股书 。Keep的融资史是有故事可讲的 , 要分阶段的话 , 我认为可以分为3个阶段 , 每个阶段都代表了一批投资人对这个赛道和对投资的不同理解 。
这3个阶段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被追捧——被冷静——被风口 。
很多人都说2021年1月的那场融资应该是Keep的高光时刻 。原因很简单 , 这轮融资不仅投资方显赫 , 融资额高达3.6亿美金 , 比2020年的E轮高了4倍不止 , 估值也翻了一倍 , 从10亿美金跃升至20亿美金 。
但我却认为 , 开头的那两年才是Keep真正被资本追捧的阶段 , 也就是第一个阶段:2014-2016年 , 两年时间里Keep完成了5轮融资 , 主要的投资方是BAI、GGV和五源资本 。
据说 , 这三家投资机构基本上都是主动找到Keep , 希望能够拿到一些份额 。GGV是从B轮融资之后几乎每轮都跟进的机构 , 和许多明星项目一样 , 投资人和创始人王宁见面后当天就敲定了融资 。
和GGV同样看好Keep的还有五源资本 。不过并不像GGV那么顺利 , 五源先是被王宁以“暂时不需要融资”理由拒绝后 , 依然热切跟进 , 最终在2016年C轮融资里才拿到机会和GGV一起领投 。
这几家机构投资Keep的原因大同小异:看中了Keep的内容方式和健身社交这条赛道 。在B轮融资里 , GGV的李宏炜说 , 她不担心Keep的货币转化能力 , 她投Keep其实“是在投资年轻一代的健康生活方式 , 是豪赌中国的体育与健身市场” 。
正是因为GGV投了Keep , 后面它投健身第一股Peloton就是顺利成章的事儿了 。2017年GGV投Peloton的投后估值是11亿美金 , 先不论这家公司是不是一家优秀的企业 , 如果以投资回报率来看 , 这笔投资到底是不亏的 。
不过话说回来 , 自从Peloton上市后股价表现一直不太理想 , 加上管理层换血、裁员、市值暴跌等负面舆论 , 无疑让Keep上市蒙上了一层阴影 , 当然这也算是后话了 。
经过被资本追捧后 , Keep迎来第二个阶段 , 2016-2020年 , 融资滞缓 。在这四年里Keep只完成了2轮融资 , 2018年D轮1.27亿美元和2020年E轮8000万美元 。这个阶段是Keep完成用户积累后必须往商业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然会遇到的阻碍——难以盈利 , 在2019年Keep也进行了一定的人员优化 , 即裁员 。
D轮和E轮都有大量的老股东跟投 , 但是显然PE投资人从一开始的情怀、趋势性看好 , 态度上已经变得更加冷静 , 他们的关注点也落到了Keep的盈利能力上 。
根据Keep的招股书 , 2019年和2020年 , Keep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 。2021年前三季度 , Keep经调整净亏损为6.96亿元 , 2020年同期这一数字尚仅为1554.5万元 , 亏损额扩大了4377% 。
2021年可以说是Keep融资的分水岭 , 也是第三大阶段:因为疫情 , 时也势也 。疫情的原因 , 让居家健身成为一个“新的”投资风口 , 向来爱投互联网企业的软银入局Keep 。这也是为什么2021年Keep烧钱亏损这么多 , 还依然估值翻一倍的重要原因——大环境所致 。
这就回到了文首的问题了:疫情不会是居家健身赛道永远的加持 , 后疫情时代 , 居家健身还会被资本市场买单吗?
PE:等不了我一个曾看消费但也被优化了的投资人朋友观点十分犀利 , 他说“居家健身是一个伪赛道 , Keep是靠内容起家 , 但它商业化做得差啊 , 你看看谁买它家的健身用品了 。”
的确如此 , 根据招股书 , 2021年Keep的消费用户转化率只有1.06% , 相当于100个Keep用户 , 就只有1个花了钱 。
5月份“刘畊宏男孩女孩”狠狠火了一阵 , 居家健身再次进入眼帘 。一位上海本土机构的女性投资人告诉我 , 她还是挺看好居家健身这条赛道的 , 原因是“我也是刘畊宏女孩啊” , 当我问到让她会不会投这里的项目时 , 她没有给我回复 。
另一位PE机构看硬科技的投资人倒是给了答案:不会投 , 看(等)不到盈利希望 。一家在国有资本的投资人也表示 , “有to VC的味道” 。
这就不得不说说健身镜这个小赛道了 ,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健身镜是伪赛道 。健身镜Fiture是这个赛道的明星项目 , 成立于2019年 , 截至目前完成了4轮融资 , 在最近一轮2021年的B轮3亿美元融资中 , 估值已经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7亿元) , 投资方更是集合了市面上一线基金:红杉中国、腾讯投资、金沙江创投、凯辉基金、黑蚁资本、CPE源峰、BAI资本等十余家机构 。
一面镜子 , 将近100亿元的估值 。
金沙江创投是在Fiture A+轮进入的 , 朱啸虎给出投资逻辑是 , “一个家庭最多装一两面镜子 , 当有品牌占领这个空间后 , 第二名很难再进去 。”
早期VC和PE在投资策略上其实有许多的不同 , 落脚到健身镜上面就是早期投资人更敢赌 , 赌项目估值会越来越高 , 赌后续会有PE继续接盘 , 赌会在最合适的时间完成退出 。
Fiture的最近一轮融资定格在2021年3月 。进入到2022年 , 我从不同的渠道都收到相同的反馈:投资人不那么看好健身镜了 , 大家要么转战其他赛道 , 要么就选择低调观望 。
“健身镜的投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 。”一位消费投资人说 。
上述被优化了的投资人尤其不支持健身镜 , 运动健身含有一定的专业性 , 光依赖一面镜子实现健身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论投资的话 , 无论是产品高昂的费用 , 还是用户真实的健身需求 , 包括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 在他看来 , 这都无法构成一笔值得的投资案 。
朱啸虎还说过一句话 , 科技健身绝对是被严重低估的黄金赛道 。此话颇有道理 , 在现在的VC/PE圈 , 唯“科技”不投 。只是大家也都面临一个问题 , 项目或产品只有“科技” , 就能投吗?
作为唯一的对标案例Peloton , 目前股价10.51美元/股 , 市值35.46亿美元 , 似乎答案呼之欲出 。
近万亿市场 , 还是要开健身房?业内对健身行业其实有一个说法是 , 市场大 , 但变现难 。这也是如今资本对健身行业十分慎重的重要因素 。
有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 , 2021年中国健身市场规模达7866亿元 , 其中线上健身市场占比47%;2021年中国线上健身市场规模达3701亿元 , 预计2026年增至8958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为19.3%;从渗透率来看 , 2021年中国线上健身人群渗透率达45.5% , 预计到2026年 , 中国线上健身人群渗透率达到57.4% 。
如此大的规模 , 但融资案并没有那么多 。除去在风口上的健身镜 , 很多融资的项目其实还是做的健身房 。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 , 2021年中国健身房行业全年投融资金额达62.3亿人民币 , 投融资数量达17起 。
超级猩猩是其中的代表 , 2021年5月完成了E轮融资 , 这是一家以互联网思维开健身房的健身项目 , 是目前健身行业跑出来的头部项目之一 , 累计完成了9轮融资 , 中金、复星、动域资本等都是其投资方 。
另据艾媒咨询的数据 , 截止2022年3月 , 中国健身房行业投资金额最高的机构是腾讯资本 , 达66.9亿人民币;投资数量最多达12起 , 为动域资本 。
进入到2022年 , 关于健身投融资的声音就更少了 。在5月份甚至只有一家公司官宣了融资 , 依然是以健身房为落脚点 。当月 , 乐途科技完成1800万元天使轮融资 , 由科大讯飞易听说旗下创投基金、浙大校友会基金 , 以及某产业基金联合投资 。
【健身|投资人从没爱过“刘畊宏”】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曾说过一句话 , 适合点题:家庭健身和线下健身是彼此陪伴的关系 , 在中国后者仍会是主流需求 , 因为氛围感和陪伴感无法替代 , 而这些都需要教练和线下的体验 , “家庭健身是健身用户数量和质量都在上涨时 , 带来的额外增量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