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拼命,智者改命|愚者拼命,智者改命 2019-03-19 第一篇

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关键因素,并不是风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数,而是一个人的心。
我们要学会见心,心就是一个人的命,就是人的一生。
见事见人,见人见心,见心见命,见命见一生!


愚者拼命,智者改命|愚者拼命,智者改命 2019-03-19 第一篇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作者發姨 忏悔,方能趋吉避凶
如果以前做了很多错事,是不是过去就没有了,不会的,所有的事情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永远不可能抹去,只能去忏悔,就是自己在心灵上清洗,如果不清洗,堆积的越多生命越痛苦。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言: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
只要我们留有一口气,还活着,滔天的罪恶还是可以忏悔改过的。从前有人一生作恶,到了临死的时候,方才悔悟,发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详地善终。
这是一念猛厉,足以洗涤百年之恶。譬如千年黑暗的幽谷里,拿灯来一照。那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了。所以过错不论久近,只是以改为贵。
但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这个身体是容易死亡的,等到一口气不来,再要想改过,就无从悔改了,将永远沉沦在恶道里了。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驰求,那么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凭命运,道德与富贵都会失去,所以没有一定益处。
富贵要从心而觅,这就需要反省。能够反省,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那命运就无从改起。
曾国藩为什么要每日三省?就是怕自己有过错。所以,反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大功德,它不单单是改命的开始。
世界上有两种值得称赞的人,一种是不犯过失的人,但这种人几乎没有,谁能说一辈子不犯错误呢?还有一种,就是有了过错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一定要时时知道自己的不对,天天能改正过错;如果一天不知道不对,那就一天安于自是的境地,一天没有改正自己的过错,那就一天没有进步。
世间聪明杰出的人不少,之所以品德没有树立,功业没有广大,就是被"因循"两个字耽误了一生啊。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犯了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错在哪里,这样才能保证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我们犯错误,就像走在迷途上一样。知错不改,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知错能改,猛然醒悟,一切歧路都变成了归家的路。
改过,从心开始。《了凡四训》及后说:"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宽恕,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宽恕看起来是对别人的大度,细究起来,真正的宽恕其实利人利己的。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宽恕,是原谅别人的错,不要把别人的错放在自己心中,让自己和别人都活的轻松自在。
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人们有不到之处,在情理上是应该加以宽怨的。我们不能自以为是而鄙视了所不及的地方,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没有修,不能感到他人,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愚者拼命,智者改命|愚者拼命,智者改命 2019-03-19 第一篇】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宽恕人家原谅人家,一定要和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啊。
世事茫茫,人生匆匆,他人的缺点没有计较的必要,抓紧时间完善自身才是正道。
宽恕他人,体现了自己的仁厚;白璧微瑕,人无完人。人生怀揣一颗宽容的心利己利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白这个道理,你那颗宽恕的心,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福报。
感恩,方能减少烦恼
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怨,就会有多少苦。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如果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大发雷霆,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了。
对于生气,网络上给出的解释是: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什么要拿着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都是因为迁怒他人。
中国有无数的圣贤经典,但从没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评别人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面没有自以为是和怨天尤人的学问。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反求自身,这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古人的做法。
对于一个反求自身的人来说,外界的毁谤虽然很多,谣言满天飞,但都变成了他历练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东西,他不但不会生气,不会抱怨,反而会生出感恩心,因为正是这种毁谤为他提供了历事练心的地方,他又怎么会生气呢?
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施人恩惠,救人危急最好。
处事先做人,做人贵在心。永远要记得帮助过自己的人,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你的路会越走越宽。
祈祷,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
祈祷最美好的东西,对着老天、圣贤、祖宗父母等,祈祷所有亲人平安、喜悦、吉祥!
当知有福没福,都是由心造的。有智慧的人,晓得这都是自作自受;糊涂的人,就都推到命运头上去了。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实在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好教训。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
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孟子说:求而能得到,由于所求的在我内心。道德仁义是内心的东西,可以力求;功名富贵,是由命运决定的,我怎么能求得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只是你理解错了。你不见六祖惠能大师说吗: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坛经·行由品》),从内心觅求,与外在感无不通。
从内心寻求,不单能求得道德仁义,也能求得功名富贵,那就是内外双得,求对于得到是有帮助;如果不能返回自身省察内心,而一味地向外驰求,那就如孟子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内外双失,寻对于得到就没有意义"。
世人只知穴在山,不知穴在心田间;
好山好穴世间有,不是其人寻不见。
我看富贵人家坟,往往葬时皆贫贱;
待到富贵力可求,人事尽时天理变。
还是那句话,决定一个人富贵贫贱的主要因素,不是风水、不是星座、不是命数,而是一个人的"心田",即你的思想、你的品德、你的行为。生命是一段程序,你怎么编写,它就怎么运行。
信什么,行什么,便是什么。干什么,是什么,便成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