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高铁盒饭,吃出了“暴利”味儿

吃高铁盒饭,吃出了“暴利”味儿
文章图片
舒圣祥
质疑高铁盒饭价格过高,近年来屡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很是奇怪。
每每看到这样的问题,我就觉得有点好笑。你嫌贵,不吃就好了,接着泡你的方便面呗,干嘛非得纠结呢?既然有人愿意买,你说是暴利,你管得着吗?
有正义感爆棚的采访人员,在从事多年快餐餐饮人士的帮助下,按照高铁出售的快餐份额比例,计算出了高铁盒饭的成本:20元的包子套餐,成本在6元左右;45元的杏鲍菇炒牛肉饭,成本最高16元;而15元套餐的成本仅为5至7元……
不管准不准确,我都觉得高铁应该感谢这位采访人员,虽然他的本意,是要曝光高铁盒饭的暴利。
他的计算只考虑了物料成本,基本没有考虑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也没有考虑餐厅本身的租金成本(如果换成普通车厢可以卖座位),所以,只要在采访人员提供的成本清单上再做简单计算,你会发现高铁盒饭其实价格还算合理,至少谈不上暴利。
当然,我不是要说高铁非常仁慈,而是市场供给关系早就决定了,高铁盒饭不可能无限暴利。如果它把价格定得无比之高,结果只会是利润大幅减少,因为能够卖出去的盒饭更少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不用进行任何成本计算,也能知道高铁盒饭不会无止境的暴利。
只要不是强买强卖,任何交易能够达成,必然都有其合理性。责骂高铁盒饭暴利的,多数不是高铁盒饭的顾客;那些掏钱买盒饭的,站在他们的角度,肯定觉得划算。
有人也许会说,不对,高铁卖盒饭是垄断的,它享有绝对的定价权力。这种想法很幼稚。
高铁盒饭虽然垄断,但是并不能强迫乘客购买,并没有强买强卖,相反,它还得免费提供开水,为乘客泡方便面提供方便,乘客完全可以不吃盒饭,转而选择自带食品,或者到站了,去站台上买盒饭。
供给上的垄断只是表面的,实质是高铁盒饭必须和数不清的潜在卖家竞争。
计算出高铁盒饭的成本,然后比较盒饭的最终售价,并以此“铁证”论断是否暴利,很多人也许会同意这套计算成本的方法。根据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计算出苹果手机暴利,茅台酒更是暴利……
奇怪的是,舆论似乎并不抨击这些东西暴利,相反,总揪着明显弱爆了的高铁盒饭不放,为何?挑软柿子捏以外,抨击者自己,大概也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
哪里不对劲呢?关于成本的理解不对劲。首先,成本是什么?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以高铁盒饭为例,它的成本不是买这些食物原料需要多少钱,而是如果不做盒饭生意撤掉餐饮车厢,改作卖票的载客车厢,代价几何。
其次,是由成本来决定价格,还是由价格倒推出成本?好像我们都觉得企业是在根据成本定价,其实企业没那么牛,都是市场供求先决定了最终售价,再通过售价倒推出全环节各个项目的成本。
要论断高铁盒饭价格高低,你光计算出原料采购成本是没有用的,你得问问为什么这个价格,依然会有人愿意掏钱买?只要有人愿意掏钱买,并且盒饭能够卖出的足够多,那就说明高铁盒饭的定价是合理的。
相反,如果现在这个价格根本没人买,高铁出于自身利益,自己也会想办法降价。你发现没有,最先推出的盒饭总是最贵的,后面几趟才是便宜点的,而且越来越便宜,有时候卖不完还会降价。这跟成本有关系吗?没有,只和市场供求有关系。
【吃高铁盒饭,吃出了“暴利”味儿】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决定的,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明白的经济学常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