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国产操作系统再起风云,成功可能性多大?

投稿|国产操作系统再起风云,成功可能性多大?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王新喜
国产操作系统再起风云,相关动向与红利消息越来越多 。
不久前,我国首个桌面操作系统开发者平台“开放麒麟”(openKylin)正式发布,该平台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成立,在该平台上,开发者都能参与开源代码的共建共享,并基于自主性需求完善应用产品的开发 。
国产桌面操作系统根社区的出现,意味着自主操作系统的应用生态与开发者建设有望加速 。
 
另外,国内操作系统厂商中科方德发布了桌面操作系统5.0与兼容平台“方德鸳鸯火锅平台8.0”,基于国产x86硬件平台实现对Linux、Windows、安卓三大应用生态支持,对国产CPU和整机等硬件平台进行了融合优化 。
据官方介绍,在兼容性上,对于Windows应用,方德已建立超10万应用软件适配仓库,完成首批2000余款精选应用,可支持大型工业设计软件 。
此外,统信UOS也开始公测家庭版本,从官方介绍来看,它是用官方虚拟机的形式推广国产操作系统,其官方体验器安装仅需要40秒,可以自由灵活切换系统 。
无论是中科方德还是统信,都希望通过一种灵活的方式加强兼容性,扩大应用生态,是一种向C端消费者市场突围的曲线玩法 。
操作系统动向频频背后,有一场国产替代的红利机会,据早前媒体消息,政企市场国产PC替代要求是从操作系统到主芯片的纯国产,这也是国产操作系统玩家的一次大机遇 。
从国内桌面操作系统现状来看,玩家渐多,格局渐成,但市场份额占比尚小 。国内桌面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Windows、macOS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据超过90%市场份额,而基于Linux的国产操作系统,大致在5%左右徘徊 。
当前的主流的操作系统包括有中科方德、优麒麟、银河麒麟、COS操作系统,中兴新支点、统信UOS、深度Linux、一铭Linux、思普、普华、华为欧拉OpenEuler、华为鸿蒙等十余款操作系统 。它们大多是基于 Linux 的二次开发 。
麒麟软件作为国产操作系统的龙头企业之一,旗下中标麒麟、银河麒麟也是基于 Linux 开发的商业操作系统 。
基于Linux内核开源,还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观点认为,由于国产操作系统都是基于Linux内核进行研发的,本质相当于是换皮换主题 。
但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操作系统都是基于Linux和Unix的操作系统,Windows的内核是脱胎于MS-DOS、苹果iOS是来源于Unix 。安卓也不是谷歌从0开始写的代码,它基于linux内核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系统,最初由Andy Rubin开发,后被谷歌收购 。
因为开源Linux只是个内核,内核代码很关键,但只是操作系统很小的部分 。一款桌面版Linux要写驱动程序、资源管理程序,UI实现等,需要有一整套的知识体系框架、编程接口、编程语言等,通过不断的升级与软硬件适配,完成人机交互的重构与优化,形成独有、自主的系统框架 。
当年微软就是在 MS-DOS 的基础上,一改原有的命令行界面,采用了计算机图形用户界面,改进人机交互方式,简化了操作,降低了价格,打开了PC领域的个人计算机市场 。
投稿|国产操作系统再起风云,成功可能性多大?
文章图片

如果是基于Linux定制一款操作系统,并在适配软硬件及生态方面做好,那么完全可以称作是国产操作系统 。
目前,国产桌面操作系统在金融行业的渗透率较快,金融市场的国产操作系统主要是以统信UOS、麒麟、红旗等为代表 。其中以银行业的推进速度最为突出,包括大型国有银行和地方银行等 。
此外是教育领域,大量国产操作系统也在推进教育行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统信、麒麟等国产操作系统开始在教育行业试点布局 。
市场格局渐成,但还要解决哪些实际的难题?从目前来看,国产操作系统格局渐成,但要达到成功的标准,还存在许多实际的难题 。
首先是难在生态 。应用生态的完善需要操作系统不断优化迭代,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时间的投入,需要大量软件开发者与硬件厂商配合,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日之功 。
微软从85年开始推出windows1.0之后,Windows 系统从最早期的 16 位、32 位到现在流行的 64 位,系统版本从最初的 Windows1.0 经历十几年的优化与周期性迭代,才发展到XP系统 。
此后,又历经WindowsVista、Windows 10 和 Windows Server 服务器企业级,经过了持续多年的迭代与更新,走到了今天的规模 。
投稿|国产操作系统再起风云,成功可能性多大?
文章图片

资金方面,微软此前开发的Windows Vista系统总共就花费了超过200亿美金 。这种规模的资金和人力是国内操作系统厂商的一大短板 。
从目前来看,国产桌面操作系统的局限性是没有MacOS那样统一、稳定的商店,也没有Windows那种灵活、易用的软件底层架构 。在易用性与软件的稳定性上不如Windows,生态成熟度差距也是肉眼可见 。
从国内来看,头部玩家百万级的应用数量尚未达到 。麒麟软件副总经理魏立峰曾经立下目标是在2到3年内,让适配的软硬件总量达到百万级 。
而应用生态的构建,百万量级的应用适配可能仅是最低标准 。
由于Windows的高市占率,几乎所有软硬件都会有适配Windows的版本 。2018年微软公布的数据显示,仅Windows10就有超过3500万应用数量,支持1600万的硬件/驱动组合 。而国产操作系统市占率低,缺乏这样的生态号召力 。
因此,在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框架问题解决之后,解决生态成熟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
要解决生态生熟度,就要有诸如微软、苹果等核心企业来引领行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方向,但国内缺乏龙头效应,也构成了新的障碍 。无论在底层芯片还是架构层面,都缺乏主导性的玩家来形成统一的硬件底层支撑 。
操作系统的成功离不开硬件,尤其是统一芯片与架构支持 。从国内操作系统玩家来看,统信 UOS在硬件上同源异构支持 4 种架构(AMD64、AMR64、MIPS64、SW64),支持龙芯、鲲鹏、飞腾、兆芯、申威、海光六大主流国产芯片 。
而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V10,同源支持四种技术路线的六大国产CPU平台,包括飞腾、鲲鹏、兆芯、海光、龙芯、申威 。
中科方德桌面操作系统同样适配海光、兆芯、飞腾、龙芯、申威、鲲鹏等国产CPU,支持x86、ARM、MIPS等主流架构 。
从上述操作系统来看,虽然说各大国产操作系统都在努力解决生态的开放性与兼容性问题,但难题也一览无余——就是各种架构、各种CPU平台的分散,给软硬件的适配问题带来了挑战 。
目前来看,国产操作系统针对不同的芯片架构更新不同的版本,已经形成了十多种技术路线 。
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标准,国产操作系统版本、技术路线过多,调试成本高,搭配复杂,阻碍了适配的进度与产品性能的优化 。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技术路线、不同软硬件底层框架与接口,也意味着各种软硬件适配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更大 。
当然基于这种难题,类似统信UOS过去也发布了“六个统一”的策略(统一版本、统一支持平台、统一的开发接口(API、ABI)、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的文档)努力解决生态不统一、分散化与适配难题 。
从未来的方向看,需要通过产业生态的布局,将不同操作系统社区的大方向和底层软硬件的接口、规范、标准统一,达成共识,降低软硬件适配的成本 。
此外,操作系统玩家需要考虑在专业级软件市场提升话语权 。
在网页浏览和WPS办公等轻办公环境中,国产主流操作系统的操作体验和Windows差别其实不大 。但如果涉及到各行业软件应用的深度覆盖,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这也是Windows和MacOS核心竞争力所在 。
微软过去的壮大过程,其实是长期与软硬件开发者长期磨合、合作推进生态的结果 。在软件上,微软在专业级应用软件及游戏方面推出不同层次的产品来与Adobe、SAP、Oracle、SAS竞争, 如Dynamic、SQL Server、Skype等 。
它在众多行业强化了专业软件市场的话语权之后,其操作系统也覆盖了更多专业级、垂直化的行业领域 。
对于国产操作系统玩家而言,如何在性能要求较高的垂直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工业化软件层面做更多的探索,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
操作系统如何做大?国内中科方德、统信、优麒麟、Deepin等一众系统大部分主要面向企业商用,与政企市场的操作系统需求匹配度非常高 。国产电脑替代事实上是UOS、鸿蒙、优麒麟等国产系统切入政企市场,带动“国产生态”的一个良机 。
但对于国产操作系统来说,要做大,不能仅仅依赖国内政企市场封闭式发展,庞大的、开放的消费者市场是必然需要攻克的领域 。
如前所述中科方德、通信UOS目前也在通过兼容其他系统应用生态的方式来破局,此外“开放麒麟”的开源社区也是一个方向 。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表示,中国的开源开发者数量及其贡献,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开源即开放源代码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一种模式,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
国产桌面操作系统根社区的出现,意味着国内厂商试图打造更加开放、友善的开源生态环境,开源软件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面向全球范围的开发者的开放与共赢 。
过去苹果、谷歌、Facebook的全球开发者大会,都是通过向开发者释放善意,来争取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到应用生态的建设中 。
开源社区有望助推产业链形成合力,推动操作系统技术与生态的进化 。
另一个不可回避的思路是如何建立开发者利益机制 。毕竟,如果开发者无法从这个生态中获得应有商业利益,自然也没有推动生态的欲望 。
早前OpenCloudOS社区TOC主席、腾讯云副总裁郭振宇曾经指出:“打造生态的难点在于,怎么样让更多相关的伙伴共同去做一个事情,这块大家要有共同的目标,同时,和本身商业上以及从他们的产品方向上有一致性,并激发相关开发者的兴趣,保证大家的意愿和投入 。”
笔者之前也提到,像统信UOS、Deepin、鸿蒙等如何将基础软件从“勉强可用”发展到“好用”,带动应用生态的繁荣,关键是让开发者获利 。而要让开发者获利,桌面端是否可以通过应用分发+统一商店+创作激励的商业模式呢?
对于国产系统来说,下一阶段的目标应该是提高自己在核心软件上的贡献度,把握PC软件生态发展的方向 。
国产操作系统的龙头争夺战或将打响从过去来看,国产操作系统的一大短板在于,缺乏从底层芯片到硬件软件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支撑,而且版本众多,难以形成有效融合 。
从目前来看,国产芯片与软件应用已经足以形成合力推进的局面,国产操作系统的生态完善度相对过往有了更大程度的改善 。国产操作系统也在积极主动拥抱开源技术、强化行业内部整合 。
国产操作系统也比过往迎来了更好的市场环境与条件,而在政策支持与政企市场产业利好牵引下,国产操作系统逐渐有望进一步向To B与To G领域持续渗透 。
而国产操作系统在To C消费者市场的布局,需要进一步整合软件开发者、芯片企业、终端企业、运营商等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来共同推动整个生态的迭代与规模,并强化内部整合,消除各家操作系统版本混乱、接口不统一、技术路线过杂的问题 。
某种程度上,国产操作系统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历史节点,行业也在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但抢下这一波市场红利的,注定是行业头部少数玩家 。
从这个角度来看,接下来几年,操作系统的优胜劣汰格局或将上演,产业资源也会向少数头部公司聚集 。比如中标软件、银河麒麟合并成麒麟软件之后,优势资源整合之后,行业竞争力在持续提升 。
从今天国内的重视、以及行业玩家的布局来看,一场国产操作系统的龙头争夺战即将打响 。但决出龙头、形成垄断性格局,又是另一个极端——完全垄断性的格局或玩家众多过于碎片化,都不是市场所需要的结果 。
正如在笔者专栏曾有个读者留言是这样说的:“国产替代一定要有群狼,而不是一家独大吃尽红利,不然非但成不了事,还伤钱,WPS企业授权价格暴涨就是先例,独大后难以避免企业的吃相非常难看 。”
从国产操作系统多雄逐鹿的现状来看,操作系统将迎来一场龙头争夺战中,很可能产生头部双雄或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
【投稿|国产操作系统再起风云,成功可能性多大?】谁会胜出,决定于谁在技术、生态层面的积累更强,谁能更好地解决目前发展过程中实际问题 。国产操作系统在未来几年中的战局演变,倒是颇为值得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