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全国碳市场上线一周年,如何走出交易低迷困局?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ID:wowjiemian),作者 | 徐宁,编辑 | 庄键,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自去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距今已满一年 。
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发电企业(下称控排企业)共计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45亿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二级市场 。
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碳市场打通了各关键环节间的堵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激励约束作用也已初步显现,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履约率为99.5% 。
但自市场启动以来,也逐渐暴露出交易低迷、数据造假、扩容延期等诸多问题 。已满周岁的全国碳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破局,正面临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的新考验 。
交易进入低潮期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当年12月31日结束 。
在截止期到来前,控排企业需完成2019年和2020年两年的碳排放配额履约 。如果控排企业两年的碳排放总量高于其所获得的配额,必须通过在全国碳市场购买配额等方式补足缺口 。
碳市场的配额交易分为挂牌协议和大宗协议两种 。挂牌协议交易为线上交易,单笔规模通常在10万吨以下;大宗协议的交易规模则高于10万吨,通过场外线下完成 。
在首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 。其中,大宗协议交易量占比为83%,剩余17%的交易量来自于挂牌交易 。
碳市场业内人士王奇(化名)告诉界面新闻采访人员,挂牌交易比例较低,说明碳价形成的市场化机制基础还比较薄弱,交易结构较不合理 。
在全国碳市场运行期间,如果某一交易日存在大宗协议交易,则该交易日的成交量会被明显拉升 。因此,挂牌协议的成交量更能反映碳排放配额的日常交易活跃度,是市场流动性的风向标 。
王奇认为,“首个履约周期内,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换手率约为2%,低于国内试点碳市场5%的平均换手率,也远低于欧盟碳市场约500%换手率 。”换手率指的是碳市场交易量占配额发放总量的比例 。
协鑫能科下属15家控排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管理量达到数千万吨 。该公司总经理费智也向界面新闻采访人员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在交易上呈现明显的“履约季节效应” 。在首个履约周期,约四分之三的交易量出现在临近履约前的一个月 。
今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市场交易量也随之大幅走低,多个交易日的配额成交量仅为10吨 。
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今年已完成128天的交易,碳配额成交总规模约为1521万吨 。第二个履约周期日均交易量为11.8万吨,仅相当于首个履约周期的十三分之一 。
“如此低的交易活跃度,会严重影响市场化碳价格信号的形成,无法达到碳市场以市场化手段配置排放权资源的设计初衷 。”王奇称 。
按照碳市场的运行逻辑,交易方根据市场信息以及供求关系,迅速开展密集的竞价交易行为,从而形成碳价 。但在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价格发现机制的有效性令人存疑 。
政策亟待明确全国碳市场流动性偏低,主要是受碳市场政策预期不明晰,导致控排企业观望惜售因素的影响 。
当前,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已逾半年,但2021-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可抵消碳排放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签发及抵销政策,以及其他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时间进度表等均未明确 。
王奇认为,控排企业在碳市场交易需要有一定的政策预期,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尚未发放碳配额,履约周期也有待明确的情况下,控排企业无法把握未来配额盈缺情况 。
同时,在配额总量缩减的预期下,控排企业纷纷表现出观望态度,市场呈现出较强的“惜售”气氛 。
虽然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配额总体富余,但未来随着碳达峰目标期限迫近,控排企业预期碳配额发放量将逐年收紧,预计碳价有望升高,因此更愿意持有配额以备未来所需 。
金融数据商路孚特报告指出,在第二个履约周期,碳市场可能仍会延续两年为一个履约周期的既有规定,即要求控排企业一次性完成2021年和2022年的配额履约 。
据路孚特估算,全国碳市场2021年配额总盈余量约为3.6亿吨,约占总分配量的8% 。今年碳配额发放强度或将在首个履约周期的基础上下调约8%,以抵消首个履约周期富余的配额,避免出现供需失衡 。
生态环境部提供给界面新闻的回应中称,正在研究制定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但并未明确政策发布的时间点等具体细节 。
影响控排企业碳配额交易预期的另一项重要政策,是CCER项目的重启 。
CCER是指针对国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CCER项目备案在2017年暂停,目前只有存量CCER可在市场交易 。
在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一家控排企业可以用CCER来弥补配额缺口,但最多只能抵消其碳排放总量的5% 。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去年约有3400吨的CCER被用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履约 。
今年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该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CCER有望今年内重启 。该交易所是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机构 。
但截至目前,CCER重启审批时间仍未明确 。同样未能明确的,是第二个履约周期CCER抵消清缴的条件 。
按照碳市场的整体规划,“十四五”期间,除发电行业外,钢铁、石化等七个重点排放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
《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报道称,电解铝、水泥和钢铁行业将有望在今年纳入碳交易范畴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曾向界面新闻透露,中国石化联合会正在进行石化行业的碳核算体系有关标准立项的立项工作,预计2300家石化企业将于2022-2023年纳入全国碳市场 。
但《财经》在今年5月报道称,由于碳排放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全国碳市场扩容将被推迟一到两年 。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也印证了这一消息 。他本月出席一场论坛时表示,受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全国碳市场扩容等措施在第二履约周期内实施的可能性较小 。
数据监管难题全国碳市场推迟扩容,也与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有关 。
在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前的2021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 。该案为全国首例碳排放报告违法案件 。
据《财经》报道,该公司篡改检测日期的主要目的,在于规避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时使用“高限值”,从而省去近千万元的履约成本 。
发电企业计算碳排放量的一项重要参数,是煤样中碳元素在所有元素中的质量百分比,该参数被称为燃煤元素碳含量 。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规定,对于2019年没有开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的控排企业,单位热值含碳量将按33.56 tC/TJ(每太焦耳热值含碳33.56吨)计算 。该数值也被业内称为“高限值” 。
碳市场业内人士王奇向界面新闻采访人员透露,“高限值”和实测值的差异在20%-30%左右 。这意味着,一家发电企业如果不进行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相较实测后所计算出的碳排放量,会高出两成以上 。
据界面新闻采访人员统计,在首个履约周期内,共有1740家控排企业披露了年度碳排放量,平均每家企业的碳排放量为209万吨,以50元左右的碳价估算,是否采用“高限值”,所引发的履约成本差额将达到约2000万元 。
生态环境部设定带有惩罚性质的“高限值”,其目的是鼓励控排企业完成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据造假 。
碳中和综合服务机构中创碳投的研究团队今年曾撰文称,“高限值”政策在2019年底才予以明确,不少发电企业对这一政策缺乏预期,并未做好实测准备 。通知下发时,2019年的碳排放管理工作接近尾声,已无从开展当年的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 。
去年四季度,生态环境部曾派员赴22个省份的47个城市,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已初步查实了一批典型、突出问题 。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今年3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从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来看,部分咨询、检测机构利用弄虚作假手段帮助企业篡改碳排放数据,严重干扰了碳市场正常秩序 。
刘友宾提及,生态环境部已将碳排放专项监督帮扶发现的问题移交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指导各地依法依规处理处罚,涉嫌犯罪的将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
生态环境部对界面新闻回应称,将采取多项措施,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准确,包括压实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建立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机制等 。
诱发碳排放数据造假的“高限值”政策,也在近期得以调整 。
生态环境部今年6月下发通知,对于2021年和2022年没有开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的控排企业,单位热值含碳量按30.85 tC/GJ(每太焦耳热值含碳30.85吨)计算,较此前的“高限值”下调了8.1% 。
上述通知同时强调,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对查实存在燃煤元素碳含量数据虚报、瞒报的企业,仍将采用“高限值”计算其碳排放 。
完善仍需时日如何提升流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国碳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 。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上个月撰文称,作为全球碳配额现货最大的市场,全国碳市场在流动性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他指出,未来稳定市场预期、建立企业碳管理制度、提升市场服务能力,是提升全国碳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方向 。
宾晖表示,政策稳定有助于控排企业对未来的减排措施做出合理有序的规划,同时也有利于碳配额价格的稳定 。首个履约周期间,多数企业担心配额的有效期、其他行业的进入时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不敢交易 。
他认为,从国家层面上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降低预期不确定性、稳定市场价格、提升市场流动性的重要路径 。
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泮昊的观点与之相似 。该公司隶属于国家电投集团,统筹管理集团78家控排企业的3亿吨碳配额资产 。
泮昊向界面新闻采访人员表示,立法是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表示应尽快出台《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为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以更高层级的立法来保障碳市场的权威性 。
协鑫能科总经理费智则向界面新闻建议,有关部门应首先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增加交易品种,如碳期货等,能使碳交易方式更加多样化 。
其次,增加各参与主体碳交易、碳金融结构化组合选择;尽快纳入钢铁、水泥等其他重点控排行业,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参与主体,逐步对个人和投资机构开放等措施,均能进一步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 。
费智认为,加强对三方碳核查机构的规范管理、对控排企业碳排放工作人员的碳市场政策培训,成立行业自律协会组织等,能共同维护碳市场的健康运行 。
生态环境部提供给界面新闻的回应中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仅纳入发电行业,交易方式仅限于控排企业对配额进行现货交易,不利于活跃市场,部分企业对碳交易机制还不熟悉,参与交易存在观望心态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在碳市场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逐步解决,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
一位熟悉全国碳市场政策制定的人士提及,考虑到碳市场数据质量等问题还有待解决,期待全国碳市场年内会有特别大的改革举措,目前看来并不现实 。
他告诉界面新闻采访人员,“更多情况下,今年推动的将是一些程序性的工作 。”
【新能源|全国碳市场上线一周年,如何走出交易低迷困局?】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投稿|氢能源,碳中和配角
- 钛媒体·双碳观察|全国碳市场上线一周年:累计成交额80多亿,四大问题待解|双碳观察
- 新能源汽车|一年租金800万,车企扎堆商场图个啥?
- 投稿|从新能源尖兵到追赶者,一汽集团能否赶上新能源转型“末班车“?
- 投稿|一文搞懂板块之王“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和未来
- 新能源|牛散加持5连板 ,缺钱的宝馨科技披上光伏外衣能飞多久?
- 新能源|天齐锂业上市前跌停:两年亏损78亿元,背负百亿贷款
- 投稿|言几又败走北京,全国闭店过半
- 投稿|如何搭上“双碳”的顺风车?汽车轻量化材料和部件的创业机会值得关注
- 汽车|开辟“新能源+多元”新赛道,RADAR雷达汽车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