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感动中国播出第一期的时候,好多人感觉很惊讶,颁奖者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当年这对孩子一个7岁,一个8岁。一转眼15年过去了,他们大学要毕业了……”

听到白岩松熟悉的声音,我沉默了,感动于飞速流逝的时光。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十五年,无论大众给予了怎样的评价,央视从未间断。就连节目的广告语也没换: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前行!
印象最深的“感动中国”,莫过于上高中那几年。正如我现在告诉学生的一样,只要把其中的某个人物研究透彻,足以为高考作文提供完备的素材。之后的几年,很少完整去看细节,每年都会翻一翻,也会特别注意,教育领域又有谁被认可了。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罗振宇演件时说过一句话,我比较认同:做一件有价值的事,一直做,等待时间的回报!
央视所做的“感动中国”,一定是有意义的。坚持了这么多年,他们不是在等待回报,或者说,每一年随着节目的传播,已经有无以数计的民众,获得了道德上的升华。
文化就是如此,很难用诸如明确的经济数据做出统计,却在无形之中“润物细无声”。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不可否认,对这个节目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很多。比如,认为某某部门通过央视的巨大宣传效应,倡导无私奉献、献身国家、片面夸大……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所有的美,只是找到了正确的观察角度。
从中国的发展来讲,多年物质积累“为中心”,已经形成严重的精神贫瘠。与信仰缺失对比,“感动中国”为多数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了德育目标,成为文化领域一抹靓丽的鲜艳。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总有那么一刻,我们要平静下来思考人生;总有那么一天,我们要告诉自己的学生、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回顾15年“感动中国”,留在心中的鲜明人物和事迹,并不多。但仔细对比,仍可以从中找到清晰的线索。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首先来说,哪些人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
第一类,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莫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国际奖项之后,都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郎平2015年带领女排获得世界杯冠军,被评为10大人物奖;2016年带队夺得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冠军,举国振奋,团队获得年度特别致敬团体奖。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第二类,科技、人文领域的泰斗。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水稻之父袁隆平、国学大师季羡林……
他们都是一生潜心研究,默默无闻,竭尽全力地为时代前进积攒能量。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第三类,平凡中的不平凡人。20多年每天出诊的百岁仁医胡佩兰,36年扎根乡村的最美教师支月英,60年里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
道德的追求,无非真善美,泱泱大国,多少坚守在平凡的事业中,却做出了超出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用一生的坚守为生命谱出了最美的乐章。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第四类,典型事例型。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王峰火海中救人,倒在航母“辽宁舰”上的罗阳……
有些已经付出了生命,有些人落下终生残疾,但历史不能忘记他们,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国度,不能失去他们。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无论是哪一个类群,他们都完成了普通人,无法抵达的高地,唤醒了灵魂深处的柔软和善良。
从职业分布上讲,每年的“感动中国”也会偏重分散性。教师、医生、科学家、公务员、工人、普通老百姓,这些领域通常都有代表。
除此之外,近些年也有意识地突出“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同胞,或者民族地区代表,必不可少。
感动中国,他们凭什么()
文章图片
道德是一个社会的良心,楷模是一个民族的镜子。
当我们身边,有更多真善美被传颂时,民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会提升,“和谐”才会真正走近。
不得不说,在当下,能秉持公平正义、抛弃商业炒作、弘扬真善美的综艺,屈指可数。“感动中国”的坚守,是国家体制的强制,更是道德标杆的屹立不倒。
总需要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一往无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