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50万东北老铁搅动世界泳衣潮流

投稿|50万东北老铁搅动世界泳衣潮流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豹变 , 作者 | 张梦依 , 编辑 | 刘杨
【投稿|50万东北老铁搅动世界泳衣潮流】傍晚电话接通时 , 李晟声音略显疲惫 。这个200人左右的泳衣厂还未结束忙碌的一天 , 听筒那头时不时传来机床的轰隆声和工人们模糊的对话 。提及兴城的泳衣 , 李晟操着浓重辽西口音笑了起来:“耐克、维密都让我们打败了!”
从沈阳出发 , 往西南210公里 , 就会来到隶属于葫芦岛的兴城市 , 这里坐落着上千家小型泳衣加工厂 , 形成了当地独特而悠久的泳衣产业 。
有这样一种说法 , 全球每销售4件泳衣 , 就有一件来自葫芦岛兴城 。根据《葫芦岛兴城泳装产业三年行动方案》 , 目前兴城共有泳装生产企业1100家 , 年销售收入141亿元 , 产品远销俄、美、韩、东南亚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占国际市场份额达25%以上 , 占国内市场近40% 。
蝴蝶结纯欲风、黑白简约风、法式复古波点、镂空性感风 , 这些风格各异的泳衣占领了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亚马逊等国内外电商平台的货架 , 然后送到各个国家的年轻人手中 , 陪伴他们潜入美妙的水下世界 。
东北老铁的泳衣生意作为北方为数不多的海滨城市 , 兴城位于渤海北部海岸 , 这里沙滩坡缓宽阔 , 水质洁净 。炎炎夏日 , 南来北往的游客会聚集于小城东部的天然浴场赶海、晒太阳、吃海鲜、看日出 , 海滩遍地是冲浪、玩游艇的年轻男女 , 以及抓鱼捕虾的孩子们 。
在这座人口五六十万的小城中 , 接近一半人口从事着泳衣行业 。泳衣也正在取代多宝鱼——一种北方著名的养殖海水鱼 , 成为当地最著名的特产 。兴城的泳衣行业最初是做游客生意 。渐渐地 , 兴城人开始为海外品牌做起了代工 , 掌握了打货、出样在内的一套研发技术 , 并向淘宝和1688电商迁移 。
入行十几年的李晟 , 对各国消费者的喜好早已烂熟于心:欧美人喜欢性感的分体式泳衣 , 美国人看重面料质量 , 东南亚人图便宜 , 韩国人和日本人稍微保守点 , 简约风很受欢迎;中国人最保守 , 卖得最好的永远是连体式泳衣 , 其中连体裙款式最畅销 , 因为比连体裤遮挡更多大腿 , 显得甜美、有女人味 。
这些都是李晟的生意 。李晟经营的兴城市耐浪泳衣厂 , 拥有泳衣、比基尼、泳裤、泳镜在内的完整生产线 , 外单和内单都接 。经他双手设计的泳衣 , 一部分流向了2000多公里开外的外贸集散地广东地区 , 还有一部分远销到了欧洲、美国以及南半球的澳洲 。
在兴城 , 这样的泳衣企业超过一千家 , 与泳衣配套的辅料企业 , 包括泳衣内衬、罩杯、包装、印染、商标印刷等 , 构成了自成系统的泳衣产业链 。
疫情也正在激发人们回到水下的欲望 , 当投身沙滩和海洋的怀抱时 , 运动的多巴胺将释放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小红书博主们晒出自己的下水照 , 这些包裹着美好肉体的泳衣 , 编织着夏天的荷尔蒙故事 , 也撩拨起人们的购物欲 。
兴城不是中国唯一生产泳衣的小镇 , 与它齐名的还有港口城市晋江和小商品集散地义乌 , 但在兴城人眼中 , 自己家乡处于“三大泳衣之乡”鄙视链的顶端 。
“我们生产周期快 , 设计研发能力强 , 相对高端一些 , 都是给欧美大牌做设计做代工 , 质量过得了关 。他们生产周期慢 , 好多山寨和抄袭我们 , 主要做低价批发 , 面料质量比兴城的差远了 。”李晟总结说 。
数据也证明了兴城的实力 , 近年来 , 兴城的泳衣产值一直稳定在150亿元左右 , 即使2020年受到了疫情影响 , 兴城的泳衣产值也突破了100亿元 。每年8月 , 葫芦岛都会举办中国国际泳装展 , 这是美国迈阿密泳装展、法国巴黎内衣展及沙滩装展之外 , 在中国举办的最具规模的国际化泳装年度会展 。
每到年末 , 兴城人为了出口生意忙得脚不沾地:12月起 , 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洲开始做黑色星期五折扣活动 , 生意进入旺季 。随后 , 北半球和国内市场也进入旺季 , 世界各地的品牌客户和代理订单像雪花一样飞向兴城 , 客户会先预定五六十件来试款、选款 , 卖得好的再加单订大货 。兴城的老板们也会飞往莫斯科、巴黎、首尔的购物广场 , 了解各国人偏好的设计和流行趋势 。
除了加工制造和批发生意 , 兴城也诞生了几个响当当的本土泳衣品牌 , 有着37年历史的范德安远销巴黎、米兰、伦敦等地 , 杨幂、刘嘉玲、李玟都是这一品牌的粉丝 , 亦美珊、三奇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
虽然不是每家工厂都能做成大品牌 , 但设计团队和研发中心已是当地泳衣厂的标配 。因此 , 即便每年新入行的人很多 , 甚至包括已经积累了一定客户资源后 , 再来这里建厂的生意人 , 但如果缺乏研发能力 , 同样无法生存下来 。
被抄袭的爆款每个葫芦岛走出去的年轻人 , 总会认识那么一两个在泳衣厂上班的同学 , 90后朱茂茂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同学 。
回想三十几年的人生 , 朱茂茂总觉得 , 自己和泳衣有着冥冥之中的缘分 。她父亲开了一家泳衣厂 , 靠着卖泳衣赚来一家人的生计 , 供她读到大学 。她曾短暂摆脱泳衣笼罩下的人生 , 大学到东北某小城念采矿工程专业 , 但毕业后没找到工作 。2014年 , 她回到父亲厂里 , 负责工厂的上新打样 。
入行第二年 , 朱茂茂迎来职业巅峰 , 淘女郎喜欢穿她家的泳衣 , 全网网民也跟风购买兴城市贯美制衣厂生产的网红同款 , 工厂加班加点生产 , 还不够卖 。但过了几年 , 网红潮流时过境迁 , 朱茂茂感慨道:“网红款现在可能是贬义词 。”
投稿|50万东北老铁搅动世界泳衣潮流
文章图片
朱茂茂家的工厂厂房
8年时间过去 , 朱茂茂成了行业里最懂泳衣的那拨人 , 她带着几个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年轻人 , 一起为工厂设计开发新款式 。
朱茂茂对泳衣的感觉很敏锐 , 通常她觉得哪个好看 , 基本上卖得就不差 。虽然说不清楚具体的设计章法 , 但她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 比如 , 韩国的怎么大胆个性怎么来 , 多做分体式;国内的多加蝴蝶结、网纱蕾丝设计 , 做成平角裤或者连体裙款式 。但实际上 , “大家喜欢的元素差不多 , 根据之前卖得好的款式稍做改动就可以了 。”
淘宝上 , 一款月销3000多件的黑白拼色泳衣就是她设计的 , 这一系列款式从去年三月份变成淘宝爆款 , 三角款今年在韩国又卖到断货 。
朱茂茂设计灵感是这么来的:“我大学毕业刚入行时 , 有款无袖的黑白拼色连体泳衣卖得很好 , 我留了一件 。那天我在设计泳衣的时候 , 偶然看到这件泳衣 。就想着这两年长袖的比较流行 , 给它加个袖试一下 , 结果卖得很好 。”
朱茂茂还有不少得意之作 , 一款皮粉色胸前带褶皱的连体泳衣 , 很受韩国顾客喜欢 。她觉得这款泳衣会火并不稀奇 , 外国人喜欢款式稍微暴露的泳衣 , 褶皱显得胸围大 , 还能遮挡肚子上的赘肉 , 宽肩带遮副乳 , 身材好的会喜欢 , 粉色又带点温柔 , 不会太过火 。
设计需要揣摩人性和心理 , 不同的泳衣表达着不同的性格偏好 , 有人觉得越露越好 , 这契合了他们的虚荣心和社交需求 , 但不是所有人都敢大胆展露身体 , 特别是性格含蓄内敛的人 。多数人没有魔鬼身材 , 设计上必须考虑怎么才能显瘦 , 为微胖的女孩子遮挡腹部赘肉 , 让大多数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自信地展示不那么完美的身体 。
不过 , 设计出爆款并不意味着能拿到最大的红利 , 往往一款泳衣卖好了之后 , 大家都会跟着模仿 。抄袭在泳衣行业不算新鲜事 , 维权的更是极少数 。
朱茂茂告诉《豹变》:“泳衣上新特别快 , 申请专利下来得8个月 , 8个月下来之后不一定卖得好不好 。也有申请专利的先例 , 上诉赢了以后只赔8000多元 , 没什么意义 。”在淘宝上 , 有几十个卖家在卖朱茂茂设计的那款黑白拼色连体泳衣 , 一些仿款卖家甚至卖得比原厂的更好 。
最困扰朱茂茂的是同行杀价太厉害 。她设计的原款批发价50元 , 别的工厂看到卖得好 , 就生产仿款 , 而且只卖二三十元 , 而这一切的根源仍是缺乏版权保护 , 抄袭泛滥 。朱茂茂很无奈 , “抄袭这个问题 , 大家都商量过 , 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解决 , 也没有办法解决” 。
危机与破局尽管兴城在全球泳衣行业的地位很稳固 , 但这个小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部危机:这里的年轻人不愿意下工厂了 。
李晟告诉《豹变》 , 在东北 , 年轻人能进体制内的都进了 , 读书好的去了大城市也不再返乡 , 找得到工作的也去办公室上班了 。只有那些早早离开学校 , 没有班上的农村孩子 , 才会把泳衣厂放在自己的人生选项中 。
即便如此 , 年轻人也不愿意进厂房做流水线工人 , 在他们看来 , 这些设在村庄和乡镇的劳动密集型泳企 , 看上去又老土又传统 , 某种程度上正在被信息化和城市化的时代抛弃 。就算卖泳衣 , 他们也更愿意选择一些更轻松也更有弹性的工种 , 比如开网店、做直播、跑销售 。
泳衣厂的工人一年比一年老化 , 40到60岁的员工成为了车间的中流砥柱 , 90后年轻人很少愿意操作机台 。兴城不像南方的义乌 ,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补充劳动力 , 当地人口体量小 , 到了旺季招工难上加难 , 直接限制了当地泳企的产能 。
李晟不缺客户资源 , 但产能还是跟不上客户需求 。他对《豹变》表示:“兴城这边都是三五十个人的小工厂 , 接不了大单子 , 产量跟不上 。我们都是被迫创新 , 再不创新一点优势没有了 。客户一看款式挺新颖的 , 定了单子 , 单子大了就给南方工厂去做了 , 他们规模大 , 价格便宜 。南方工厂跑量 , 利润比我们多 。”
当问及能否合作接单时 , 李晟连连叹气:“大家都不团结 , 各自为营 , 有客户都藏起来 , 生怕被人撬跑了 , 没法合作 。”
泳衣这个小众、季节性强的服装品类 , 也在限制了兴城泳企的长大 。在兴城 , 最主流的工厂是50人左右 , 100人以上的都不常见 , 当地工厂几百件几万件的订单都接 , 而南方的工厂只接大单 。
兴城市琳琳泳衣厂负责人张琦坦言 , 自己不敢招太多工人 , 因为到了淡季时 , 养着太多人 , 日子会很难过 , 如果淡季随便开掉工人 , 旺季又很难招到人 。
近年来 , 兴城的泳企为了弥补淡季时的利润空白 , 生产起了瑜伽服 , 但瑜伽服更小众 , 旺季时瑜伽服的销量往往只有泳衣的四分之一 , 甚至五分之一 。淡季时 , 多数工厂仍然以备货为主 , 或者干脆给工人放个假 。
虽然兴城走出了以范德安为代表的知名泳衣品牌 , 但大多数工厂仍靠贴牌生产和批发维持生计 。张琦觉得 , 做品牌需要一定的能力 , 而自己实力不够 。此外 , 做品牌需要营销 , 很花钱 , 并且不一定卖得好 , 也很消耗精力 。而做B端出口生意 , 相对更稳定 , 他也更擅长 。
因此 , 兴城的泳衣仍然主打中低端大众市场 , 价格卖不上去 , 走不了高端路线 。
对兴城的老板来说 , 疫情之后的日子更难过了 。2020年韩国和日本封了一段时间 , 2021年下半年 , 广西又爆发疫情 , 国内的货到不了越南 。别的国家进关清关也需要办各种手续 , 工厂想发货 , 客户想要货 , 但碍于疫情 , 物流走不动 。
两年折腾下来 , 张琦的年营业额比疫情之前少了一半 。他说:“国内也一样 , 泳衣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的 , 国内人口不流动 , 泳衣就卖不动 。”
但泳衣行业的人仍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做这行久了 , 朱茂茂觉得 , 最重要的能力还是研发 。而兴城从来不缺研发能力 , 像朱茂茂这样的年轻人的加入 , 正在为兴城泳衣行业注入更多的创新与活力 。每当看到淘宝上自己设计的款式销量后面带了几个零时 , 朱茂茂会有种由衷的成就感 。
今年夏天 , 朱茂茂又设计出了一件新款 , 那是一款胸前镂空设计的黑色吊带泳衣 , 四角裤款式 , 背部做了了U型挖空设计 , 这款在网上也卖爆了 。
(应受访者要求 , 李晟、朱茂茂、张琦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