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砸开日更之路的砖

从小,我都自认为没什么文学细胞,却又始终无比向往文学,或者说向往那种文采飞扬的状态。也许正是这个自我认知,为我吸引来了(或者让我更能关注到)各种文采飞扬的少年少女。然而在我心里,文采飞扬的标准,在不同的阶段也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我从来都没觉得我真正达到过。

小学时代,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文采”这个词,在语文老师选读同学们的优秀日记的时候——说来也奇怪,当时完全不会觉得日记被朗读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那是一种被认可的荣誉——“XX同学这篇日记真的很有文采啊,有比喻有拟人,还会用成语blablabla”。所以有文采,就是修辞和成语吗?我低头看看自己的日记,嗯,我确实没有做到。此后我便转变思路,积累各种好词好句,慢慢地把日记写成了作文,终于成功被选读一次(也就那一次……),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毕业了。

中学时代,800字作文开始坐镇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与测验,此时的“文采”,更多的体现在了作文分数上,或者说落实到了一条条具体的要求上——审题准确、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立意深刻、没有错别字。当时的我随着年纪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和叛逆期的到来,已经慢慢从一个专注写出好日记的小盆宇,跑偏成了一个在QQ空间上把日记充分玩坏、还能收到同学们的喜闻乐见以及频繁催更的野生小段子手。然而在正经作文上,我依然是弱鸡一枚。
我还记得当时初中作文满分是40分,高中是60分,而我始终在3/4的水平上稳扎马步,很少能突破30和45分的大关。这让我很是费解,只能求助老师,老师看罢又好气又好笑:“你的文章其实还可以,但是你为什么总是审不对题?”
Well,道理我懂了,可是直到毕业我都没有做到……彼时,我在对文采的认识方面,也终于肯向考试作文敞开一点怀抱——好吧,那就是“既能插科打诨又能正经说话的状态”好啦。当时我的身边总是不乏既能玩转各种文体、又能写好考试作文的大神,我虽然自愧不如,却也始终厚着脸皮去和他们接触和交往——其中的一位会填宋词的文艺少女,成为了我的好基友;而另一位段子散文考试作文样样精通的白衣少年,则在充当了我五年的男神之后成为了我当时的男朋友……虽然我们因为性格太过相似,没多久就分手了,现在也各自心有所属,但是那份终于牵到男神的手的惊喜,和仿佛终于与文学更靠近了一点的快感,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一颗砸开日更之路的砖】十二年寒窗一朝高考,我无奈却又谜之坦然地得知我的作文“马步”还真是扎到了最后,就这样拿着一张语文尚可、数英飞起然而文综跪地的成绩单,进入了大学。彼时,我为终于摆脱了十二年来都在强迫我理解作者“真正用意”的语文课而兴奋不已,却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迷茫:对于文采,再也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那么我该往何处去?
当然,在刚刚升入大学的时候,这份迷茫很快就被一个名曰“报复性休闲”的漩涡所吞没——高中没睡够,上了大学就使劲睡;高中没玩够,上了大学就使劲玩;高中没怎么看课外书,上了大学……光顾着睡和玩了,哪还有时间看(现在写出来真是觉得不堪回首……)。
万幸的是这样的日子在大三来临前就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新的读书瘾,现在想来也可以说是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梁实秋先生等大家拯救了我的人生。慢慢的,我对“文采”的认识,就从以前老师和考试的种种标准,具象化为了那一群伟大的先生们的水平与风格。然而,新的认识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打击:再怎么读他们的书,我也成不了他们,我是不是终究与“文采”无缘,与文学无缘?这份挫败感就这么拉锯着我大三到研二的生活,被锯得生疼的时候就丢开书本,投入碎片信息的怀抱,慢慢觉得自己好像变得没文化、甚至变蠢了的时候,又乖乖回来捡起它们,继续拜读。
研二那年,我有幸被我现在的伴侣(我常叫他摄影狮,以后也许会常常出现在我的文章里)带着飞,第一次接触到了课题这种神奇的东西(至于为什么研二才迎来第一次……一把辛酸泪,有空再详述)。从来没有受过专业科研训练的我,写出来的成果居然被盖章说还可以,这让我很是惊喜,却也将信将疑。然后,我又意外地进入了某门户网站的体育部门担任实习采访人员,经过老板的培训之后,我尝试了一把人物专访,居然又得到了“文字功底扎实”的好评,而且还接到了一个系列专访……
即便如此,我仍然很困惑,我明明离书架上的各位大神还远得很,这些突如其来的好评是怎么回事……我是谁,我在哪,要往何处去……?
然后,就到了现在。
说实话,我至今依然没有参透“文采”的奥义,但是对于“怎样才是一篇好文章”这个问题,我似乎已经有了我自己的答案:有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从一而终,而且能让读者get到你的点然后有所思考,这样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
现在的我可能还没能写成那样,但我会一直努力。
谨以此砖,砸开我的日更之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