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退场,新一波割韭菜的又来了,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核酸退场,新一波割韭菜的又来了,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文章图片

核酸退场,新一波割韭菜的又来了,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文章图片


过去三年来 , 你做过多少次核算?相信很多人都不记得了 , 特别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居民 , 动不动就被要求24小时核酸 , 48小时核酸 , 每天不是在做核酸 , 就是在去做核酸的路上 。 如今 , 核酸终于不再成为人们出行的拦路虎 。 各地已经行动起来了 , 除了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等特殊场所 , 仍然需要提供核酸阴性证明 , 其它地方基本上畅通无阻了 。 政府也不再为核酸检测买单了 , 一些地方陆续停止了核酸项目招标 , 金额从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 。

全民核酸退场 , 意味着核酸这把镰刀已经割不动了 , 核酸检测公司的造富梦也碎了 。 然而 , 你方唱罢我登场 , 核算退场 , 又一批行业开始磨刀霍霍 , 举起镰刀想要收割韭菜了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谁在背后操纵?我们都知道 ,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 , 是基于奥密克戎的毒力明显减弱 。 据钟南山院士所说 , 目前奥密克戎大概跟流感0.1%的死亡率差不多 。 不过 , 毒力虽然减弱了 , 但并没有消失 。 随着各地纷纷解除封控 , 舆论场上在“国家管了我们三年 , 从现在开始要靠自己”的喧嚣之下 , 再加上一张“新冠吃药顺序图” , 感冒药、退烧药、抗原检测试剂盒迅速脱销 。 最火爆的当属连花清瘟胶囊 , 12月8日 , 连花清瘟胶囊在第三方平台京东健康非处方药排行榜上高居榜首 , 一天卖出了82.8万件 , 相当于布洛芬一个月的销量 。 另外 , 还有超过87万人预约 。

在疯狂囤药的背景下 , 除了连花清瘟 , 布洛芬、抗病毒口服液、川贝枇杷膏等 , 也开始出现断供的情况 。 另外 , 抗原检测试剂也登场了 , 成为了继口罩、退烧药之后的新一代“网红” 。 数据显示 , 11月28日至12月4日 , 京东健康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交额环比上周增长344% 。 不少人晒出囤积的各种药品、抗原检测试剂盒 , 甚至是血氧仪、温度计 , 还有人在寻求快速购买这些产品的渠道 , 担心自己被感染了 , 但药却还没买到 。 恐慌情绪下 , 抢购潮此起彼伏 。 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 , 有人就开始哄抬物价 , 想收割一把 。 某线上药房出售的连花清瘟颗粒 , 11月每盒销售价格为26.8元—38元 , 到12月5日迅速涨到99元 , 价格翻了近三倍 。 某抗原检测试剂盒在该品牌自营的电商平台上 , 12月2日20人份抗原试剂只需68元 , 12月7日已涨到了180元 。 不过 , 好在各地监管部门已经发声 , 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 。 北京朝阳市监局就拟对一个药店罚款20万元 , 原因是该药店原本进货价六七十的抗原检测试剂盒 , 最高卖到了229元 。 除了囤药 , 囤抗原检测试剂盒 , 在北方竟然有人开始囤黄桃罐头 , 说能镇一下病毒 , 也不知道谁在背后操纵这种传言 。

但是 ,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 还记得2003年吗?老百姓就抢过食醋、抢过食盐、抢过板蓝根 , 后来很多人家里的食醋要好久才能消耗完 , 板蓝根根本用不完 。 20年后 , 我们还是没有摆脱“板蓝根现象” , 有些人不是一两盒的买 , 而是十几盒的囤 。 手里有药 , 固然心里不慌 。 但目前新冠并没有特效药 , 连花清瘟胶囊这些药只是缓解发热等症状 , 而且多种药物一起使用 , 还有更大的危险 。 钟南山院士不认为应该囤药 , 因为奥密克戎感染者绝大部分可以自己好转 , 囤药没有太大的必要 , 而且容易引起恐慌 。 不得不说 , 只要我们多一点理性 , 多一点常识 , 就不会被人乱带节奏 , 资本的刀也不可能割起来那么快 。 正常的情况下 , 我们是感冒了才去买药 , 如今的奥密克戎毒力也很弱了 , 如果感染了再去买药 , 也不至于出现断货 。
【核酸退场,新一波割韭菜的又来了,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一边是老百姓疯狂抢购 , 一边是资本赚得盆满钵满 。 药品流通巨头九州通今年连花清瘟单月销售额达到7亿多元 , 前11个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0%以上 。 生产连花清瘟的以岭药业 , 相比9月底 , 股价已经涨了一倍 , 市值一度突破900亿元 。 按照现在的抢购趋势 , 股价还可能继续上涨 。 而据某券商报告 , 抗原检测试剂盒每个月规模有望达到280亿元 , 再加上老百姓的囤积 , 月销售额可能达到560亿元 , 一年超过6000亿元 。 国外很多地方很早就已经放开 , 也没出现抢购药品的现象 。 而如今致病性已经大大减弱 , 却让一些人产生了恐慌 。 所以 , 到底是谁在带节奏 , 谁在制造恐慌 , 显而易见 。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 你囤积的越多 , 被收割的就越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