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年涨十块,初一票价疯了吗?( 四 )


投稿|一年涨十块,初一票价疯了吗?
文章图片

豆瓣高赞评论
截至毒眸发稿前,大年初二的票房占比正在飞速地反馈着市场情绪 。前一日上座率最高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熊出没·重返地球》分列单日票房第二、三名,而前一日的亚军《四海》,受口碑影响单日票房降至第四,上座率由41.2%骤降至21.6% 。 
口碑效应的过快到来,也考验着电影片方的营销反应速度 。在春节档余下的时间里,随着口碑的进一步传播与分化,同梯队的影片之间或许会逐渐拉开差距,但基本难再有突破目前“一超多强”格局的可能性 。
本质上,各部影片虽类型化风格化强烈,但并未有能击中普世情感的大众爆款和强话题属性的影片,去年初二开始《你好,李焕英》在社交媒体的口碑话题度爆发,直接助推影片走出一条坚强的逆袭之路,而今年目前,尚未见与去年同等声量的话题片诞生 。
冷思考:回到2019年,还是向前一步?票价、人次和上座率,构成了理解春节档第一天,也是理解中国电影档期的三个重要维度 。
在疫情之后,主要的档期大致都遵循着票价提高、总人次和上座率下降的大趋势,但档期票房却一再创造纪录 。可到了最近几个档期,这种增长都已经触到了档期票房的天花板 。
必须要意识到,这个春节档最合适的对比维度其实是2019,而不是2021 。2020年影院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停业时间,使得去年的春节档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其包含并筛选了前一年的档期库存,并且承接了观众积蓄两年的春节档观影情绪,《唐探3》破纪录的想看人数和预售成绩就是证明 。
从初一的表现来看,这三项数据似乎又推到了一个新节点 。与去年相比,票价增长了20%,人次减少了25%,上座率则下降了17.45% 。此外,单日场次增长11.4% ,场均人次也下降了约23人 。这样的数据,看起来也难以再推动春节档票房去打破天花板了 。
从2019到2022,疫情改变了中国电影正常的增长曲线,也重构了中国档期的规律,这在国庆档已经被证明 。以往大档期中的“二八效应”在国庆档变成了“一九效应”,头部影片《长津湖》在档期内的单片票房占比已经达到了73% 。(点此阅读:国庆档43.8亿收官,但票价还能继续涨吗?)而对春节档乃至中国电影来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已经无法沿着2019年的市场规律前进,那疫情之后的增长曲线应该是怎样的?
观影人次的下滑值得警惕 。中国电影市场仍然是一个没有被充分教育和发掘的市场,而春节档这样的大档期更是寻找、教育增量用户,深挖电影价值的最好时机 。但如果过度追求票价增长的短期收益,很可能会错过疫情之后重新教育用户的时机 。如何寻找电影的长期价值,中国电影需要思考 。
观影人次还能回到2019年吗?决定这个曲线的是电影票价,还是电影供给?
上座率是另一个思考的维度,这背后连接的应该是影院的运营与单银幕产出 。截至去年年底,我们已经拥有了82248块银幕,正走在迈向十万块的路上 。而上座率的下滑,是对影院生存的一种拷问 。去年初一的上座率为54.55%,2019年为48.55%,而到了今年,则大幅下滑到37.1% 。对比这两年头部影片的上座率,其差距更是达到了接近25% 。
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得更加长远,从2013年开始看起,会发现真正推动春节档票房增长的根本因素,既不是票价也不是银幕数,而是实现了迭代的电影供给,这背后是中国电影生产的重组与进步 。逐年提升的平均豆瓣评分、每年都不缺席的口碑逆袭黑马、春节档结束后越来越强的长尾效应,都在印证着影片供给的客观质量在提升 。

推荐阅读